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調查顯示1/5的人有強迫傾向

調查顯示1/5的人有強迫傾向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4-23 14:54:10

  編者按:喜歡清潔、細心檢查,原本都是良好的習慣。可這些行為要是成了一種“非如此不可”的“儀式”,就可能跟一種不受歡迎的心理疾病——強迫症扯上關系了。本報此次邀請有關專家,幫您揭開強迫症的“廬山真面目”。

  一個做事情總井井有條、一絲不苟的人,常被認為是嚴謹可靠的;一個總要把自己和周圍收拾幹淨的人,多半會赢得他人的好感;而一個總能“三省吾身”的人,更是容易獲得大家的認可。然而,一旦這些展示優秀品質的行為升級成了“加強版”,變為難以自拔的自我強迫,就會如同放多了鹽的佳肴,徹底變了味。

  劉先生生性愛幹淨,一直貫徹着勤洗手的好習慣。可他每天洗手的次數實在令人咋舌——50次以上。他的皮膚裡嵌入了很多的肥皂,以至于隻要打濕雙手,就能搓出泡沫來。其實,劉先生也知道自己的手并不髒,但就是無法克服“手很髒”的感覺。伴随無法停止的洗手行為的,還有他與日俱增的痛苦。“反複洗手就是強迫行為的一種典型表現。”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表示。

  反複洗手就是強迫行為

  在心理學上,強迫症被認為是一種精神障礙,這類患者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問題毫無意義,卻停不下來,而且越想抵制,越會感到緊張和痛苦,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生活。

  從分類來看,強迫症分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兩種。比如前面提到的劉先生屬于強迫行為患者,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反複檢查、反複提問或是不停數數等。而強迫思維患者則會反複出現毫無意義的想法、懷疑或恐懼等。比如有些人總懷疑自己是不是開車撞到了人,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對某些數字産生恐懼,認為它們“不吉利”。當然,還有很多時候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是同時存在的。

  強迫症發病率逐年上升

  郭蓄芳說,強迫症的發病率較高,在精神障礙中排名第四,發病年齡多在15—30歲之間。國外有數據顯示,強迫症患病率為2%—3%;在我國,1982年全國性的統計數字雖然較低,為0.3%左右,但逐年呈現的上升趨勢卻不能不引起重視,在我國的一些省市,強迫症患病率甚至超過3%。

  除了真正确診為強迫症的,人群中存在強迫傾向的比例更是高達20%—30%。這些人雖然同樣會重複不合理的行為,但内心還不至于因此感到極度痛苦,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所以不能被歸入病人之列,一般也不需要接受治療。

  使用拖延戰術

  當然,不論強迫症還是強迫傾向,都是“不正常”的表現,若能克服掉終究是好的。如果你有強迫傾向,可以試試運用“15分鐘法則”,它可以延長強迫行為的反應時間。例如當你剛開始要求自己洗手時,就告訴自己過5分鐘再洗,此後,延遲的時間也可以逐漸延長。這段時間并不是用來被動等待的,而是“再确認”一下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是不是強迫症造成的,想想為什麼會如此,然後轉移一下注意力,做些其他有興趣、有建設性的活動。

  總是強迫性檢查的人,則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假如你總是要檢查門鎖,那就請試着仔細地、緩慢地鎖上門,把這個動作深深記在心中,并告訴自己:“門現在已經鎖上了,我看見門已經鎖上了!”這樣,你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門已經鎖上了,所以當強迫性沖動要你去檢查門鎖時,你就能馬上“确認”:那是強迫性想法,那是強迫症!

  但郭蓄芳強調,以上的“招數”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辦法,而且未必對每個人都有效。要治愈疾病,最好還是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指導,接受系統的治療。▲

  高發人群

  會計最易患強迫

  萬事總有因,疾病之所以會找上門,是因為有人給它打開了一扇門。生理性疾病如此,心理疾病也一樣。具體到強迫症,應該說人格特征起了很大的作用。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任屈英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通常内心追求完美、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更易患上強迫症。因為這些人總對自己不滿意,會習慣性地反省自己,甚至苛刻地檢查自己的言行,放大缺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通過重複某一行為或觀點,修正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習慣,牛角尖越鑽越深,最終讓自己陷入不反複做就焦慮,越做越焦慮的惡性循環之中。

  除了性格特征,某些職業的特定要求也容易導緻從業者形成強迫症。屈英說,在臨床上見得最多的是會計。這些人每天面對的都是精确的數字,容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反複校對成了他們對工作負責任的一種體現。與此相似的還有教師,她們的工作雖然不像會計那樣精細,但一個稱職的老師,需要時刻規範自己的言行,需要細心對待孩子的功課。所有這些工作上的優點,一旦無限放大,就像是給強迫症的入侵打開了一扇門。

  其實,無論是先天的性格造就,還是後天的工作使然,強迫症患者都有一個統一的特點:他們對自己期望過高,即使不斷努力,仍難達到目标,于是引發骨子裡的自卑。也正因如此,在強迫症的治療方法中,才會有增強自信一項。▲

  應對辦法

  家有強迫症

  親人急不得

  強迫症,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的事;它可能帶來不止一個人的痛苦,而是一個家庭的痛苦。

  比如,一個極度怕髒的人,會要求家人也不停地洗手,會用消毒液到處消毒……一旦家人忍受不了開始反抗,矛盾就随之産生。該怎麼辦?屈英認為,與其限制強迫症患者的不合理行為,不如多多交流,找出導緻重複行為的原因,否則很可能會令病情加重。

  屈英說,所有的強迫症症狀都有其内在原因,且多與自己的生活挫折有關。至于外在展示出來的各種行為,其實是患者心理沖突的一種變形,他們是在通過重複這些動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内心的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說,強迫症的症狀隻是人類自我防禦機制的一種體現。所以,隻針對表面現象的糾正和限制毫無意義,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是,多多交流,與醫生一起找到患病的内在原因,比如一個孩子總會反複地檢查,很可能是學習壓力過大,減壓成功了,其症狀就能緩解。

  多交流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盡早發現病情。屈英說,強迫症的病程通常較長,從得病到看病平均會有5—7年的時間,這固然是因為患者在早期意識不到自己是有病了,也有很大部分是明知道得病卻盡力隐瞞造成的。因此,患者早就診,更多的依賴于家人的早發現。

  說到底,對待包括強迫症在内的任何一種心理疾病,家人的理解都是至關重要的,不要催促,不要着急,若想在短時間内趕走強迫症狀,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這反而會讓強迫症狀更嚴重。但也請記住,是理解,不是縱容。有些時候,患有強迫症的人會要求家人做一些奇怪的舉動,比如要求家人必須坐在某一個指定的房間,必須在某一個精确的時間做某幾件事等。這時,說“不”就是很重要的。

  此外,屈英提醒,如果家人隻是略有強迫傾向,比如愛整潔,隻要他們自己不覺得難受,就不需進行幹預。▲

  預防措施

  教孩子順其自然

  防病一向優先于治病,強迫症自然也不例外。在了解如何預防強迫症之前,我們先要知道的就是什麼導緻了強迫症,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屈英說,對于引發強迫症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它既與遺傳、大腦結構、神經遞質有關,與社會環境也有關系。而相比較生物學因素,社會環境因素更容易被提前幹預。即便是追求完美,易患強迫症的個性,也能在正确的環境影響下出現轉變。

  所以,從小注意個性的培養十分必要。家長不要給予過多的、過于刻闆的條條框框,也不要強加給孩子過高的期望,因為由此産生的壓力可能導緻強迫症。屈英還特别提醒,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事事一絲不苟就是好事,其實這種個性反而容易導緻他們成為強迫症患者的“後備軍”。

  而有強迫傾向的人,應多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從事有興趣的工作,培養愛好,這能讓人建立起新的興奮點,抑制疾病的發作。此外,要采取順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并學習對付各種壓力的積極方法,不要回避困難,培養敢于承受挫折的品質,是預防的關鍵。▲

  (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張芳采訪整理)

  《生命時報》 (2009-03-03 第07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