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歲少年疑與家人鬧矛盾賭氣跳樓身亡,一名18歲青年因找工作不順自殺身亡。我市近期發生的這兩起不幸事件,使人們再次關注青少年自殺這一沉重話題,為建立生命保護機制敲響警鐘。
昨天是第7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是“社會文化因素與預防自殺”。資料顯示,在我國自殺是第五大死因,而在15-34歲人群中,自殺是首位死因。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人對“自殺”這一話題諱莫如深,更害怕與青少年談論,生怕會帶來反效果。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市康甯醫院院長劉鐵榜明确指出,這是一個極大的認識誤區,必須改變對自殺現象談虎色變的狀況,謀求建立家庭與學校共同參與的守護青少年生命的“守門人”機制,這是國際上一個有效的自殺預防教育,因為自殺事件往往有其預警信号,可以防範。
無意識的“守門人”
一名中學生因在課堂上看小說與老師發生争執,父母把她領回家後,她若無其事地過了大半天,當晚支開表姐自殺了。去年發生的這起不幸事件讓劉鐵榜印象深刻:“這女孩很有文采,在自殺之前一年的年底,她就在博客裡寫了一篇博文‘十五歲的祭奠’,抒發對人生無望孤獨的感受。如果這個迹象早點被關注到,也許這件事就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對于青少年來說,哪些人是“守門人”?劉鐵榜說:“其實人人都是‘守門人’,尤其是家長、老師、夥伴、同學,因為他們是最了解孩子情況的人。”
然而現狀讓人擔憂,因為“守門人”大多比較無意識。一方面“守門人”缺乏相應的知識,對心理危機狀況缺乏一定的識别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各有各忙,家長忙于工作,對孩子主要關心學習成績,以及有沒有長高、有沒有早戀之類,對心理狀況甚少過問;同伴們也許會注意到有個小夥伴比較消沉,甚至說出“不想活了”、“活着沒意思”之類的話,但一聽而過不會當真,以為隻是個玩笑;老師的關注則多集中在升學率之類,很少注意到個體學生的情緒狀态。
還有僥幸心理。“很多成年人認為青少年的情緒消沉隻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容易忽略、大意,以為悲劇不會輕易發生在我們身邊。心存僥幸,讓我們看不到孩子發出的信号,看不到孩子已經處于危機與抑郁之中。”劉鐵榜感慨。
深圳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突出,深圳市疾控中心去年調查18所學校共4000多名初高中學生發現,過去12個月裡曾有12%的人曾考慮自殺。劉鐵榜分析其主要原因時認為,這一群體面臨沉重的壓力,而無論在學校還是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使他們應對壓力的能力不足。
改變認識的誤區
跟孩子談論自殺?一位家長的反應是:“這不好吧?小孩那些小煩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不至于會有大問題,很快就過去了,而且這種話題不能明談,要是真的誘發了怎麼辦?”記者發現,不少人都持有類似态度。
劉鐵榜直言,這是一個大誤區:“确實,很多人忌諱跟孩子談自殺,覺得這是沒事找事、做了反而出事。但我不贊成這些觀點。”
與想自殺的人談論自殺會誘導自殺嗎?實踐明确地給出了相反的答案:它會有效地減少自殺。美國伊利諾斯州的大學于1984年建立了一個自殺阻止系統,要求有自殺意念或自殺未遂的學生參加一個為期四學期的專業測評,這項曆時21年的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至2005年共阻止2000多人自殺,自殺率幾乎下降一半;2002-2005年美國芝加哥的兩所高中建立了自殺幹預體系,向學生開設相關課程,顯著減少了自殺行為。原因在于:這些做法改變了青少年對心理治療的拒絕态度,提高了對心理咨詢的運用,而及時的幹預有效地減少了自殺事件的發生。
鑒于醫院幹預已是最後一道防線,所以需要把防線前移,平時不要怕與孩子談論這個話題,當孩子在内心掙紮了許久、最後離家出走或者做出其他過激行為的時候,再說這個話題為時已晚。
呼籲建立“守門人”機制
自殺不是一個禁忌的話題,但以什麼方式、抓什麼機會談是重要的。劉鐵榜呼籲,從我們的文化背景出發,家庭和學校可先從建立“守門人”機制做起,經過培訓,人人都是青少年生命的“守門人”。
不久前,一位家長領着孩子向心理醫生求助。小夥子在歐洲名校讀大學,學習強度很大,半年前結婚了,婚後發現有生理問題,年輕人很緊張,很怕失去女孩,而女孩不太懂得安慰、甚至取笑他,導緻他更加内疚、問題愈加嚴重,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壓力,隻好在網絡電話裡向父母哭訴煩惱,一說就是一兩個小時。孩子放假回國,父母對他的煩惱束手無策,在朋友的多次建議下,才終于帶着孩子走進醫院。
劉鐵榜肯定了這位家長的舉動:“這種情況之下太容易出問題了,年輕人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源處理這件事,正處于極度的危機中,所幸他的父母最後意識到危險,這就是對生命的‘守門’意識。”
“守門人”意識的核心,是提高警惕性。“因為自殺一定是有迹象的,隻是沒有被我們發現、或者我們視而不見。”對于内心的苦惱和孤獨,有的孩子不會告訴父母和老師,但會與要好的小夥伴談論;有的孩子會問父母“如果我死了,你們怎麼辦”,而家長以為隻是說說而已。如果及時意識到,可能發生的不幸就可以避免。
經過訓練,“守門人”可以及時發現一些重要的迹象,如情緒的反常,傷心哭泣、悲哀、長時間獨處、無聲地流淚、書寫或說出一些消極的言語文字等。獲得孩子同學的電話号碼,與他們建立聯系,這樣可以深入到孩子的世界,同時小夥伴還可做些父母不太好做的工作。
劉鐵榜提醒,家長要做到“内緊外松”,不必自己吓自己,但一定要有警惕性。“青少年自殺往往具有沖動的特點,一點小事就可能把他‘推’下生命的懸崖,也許是與老師的沖突、與戀人的口角、生一場疾病、也許隻是一次考試考得不好。”因此,老師、家長要有一定的處理孩子心理危機的經驗,設法讓孩子冷靜而不要激化情緒,給孩子陪伴、支持與溫情,促進孩子尋找專業幫助。
他指出,預防青少年自殺絕不是青少年的個人行為,除了要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和自控能力外,學校和家庭共同參與建立“守門人”機制至關重要,而以學校為基礎進行青少年自殺預防幹預更有其獨到的方便之處。“學校有其優勢,它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對學生家長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學校的幹預措施可以輻射到家庭與社區,使效果得到擴大;在學校裡的幹預工作會讓孩子受益終生。”12下一頁尾頁
首頁上一頁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