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封閉心理通俗的講就是指一個人的孤僻心理,孤僻的人主要表現在不願與他人接觸,待人冷漠。對周圍的人常有厭煩、鄙視或戒備的心理。具有這種個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較強,容易神經過敏,辦事喜歡獨來獨往,但也免不了為孤獨、寂寞和空虛所困擾。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因此,孤僻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孤僻的人缺乏同學、朋友之間的歡樂與友誼,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内心很苦悶、壓抑、沮喪,感受不到人世間的溫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頹廢、不合群,缺乏群體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憂心忡忡,易出現恐怖心理,這是一種由于消極情緒長期困擾造成的,也會損傷身體。
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甯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如果他沒有掌握一些技能,就意味着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
于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别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裡,不與别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從中年人來講,如果他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常常表現出不與他人來往。從老年人來講,喪偶或喪子的打擊,兒孫們遠離自己,很易使老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總而言之,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緻人格異常與變态。
自我封閉心理的禍根—自卑感
自卑感是産生自我封閉心理的根源,而且是在青少年時代埋藏的禍根。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老師又是學生的領路人和心目中的權威。
因此,父母與教師對孩子的評價都會對孩子産生巨大的影響,特别是貶抑性的評價:如“太笨”、“腦瓜不開竅”、“飯桶”、“蠢驢”等,都可能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她)産生自卑感。
漸漸地蔓延、擴散,從而産生錯誤的心理定勢,引發出人際關系障礙和許多行為上的困擾,妨礙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這些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時而正确的治療,可能會危害終身。
幫助孩子們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師要注意不要輕率地随意貶低他們的能力或品質,以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給予褒揚和鼓勵。孩子自己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種信念,恰到好處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種自信。
平時不管做什麼事情,不可操之過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于受挫。可将它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标,這樣就易于打勝仗,而每次成功都對自己是一種激勵,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要以寬容、豁達的态度來對待挫折,并進行恰當的“挫折歸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确,然後想辦法去克服困難。
孤獨的心理對青少年有怎樣的影響?
自卑猶如孤獨的孿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擺脫不了孤獨的陰霾。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孤獨并不意味着就是獨來獨往。孤獨就是對周圍一切缺乏了解,對所處環境及周圍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于孤獨的心理狀态,将對智力發展、情緒、語言交流等方面産生障礙。如果有自我封閉心理現象,應該及時去醫院看心理門診,找醫生好好聊一聊,并進行自我心理調适。
怎樣調整好孩子的自卑心理呢?
一、學會将成功歸因于自己,把失敗歸結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說三道四。
二、不妨試一試精神轉移法,即将過分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減輕心理壓力,如練字、作畫、唱歌、練琴等。
三、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确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标,成為生活的強者。
四、正确評價和認識自己和他人,一方面要正确認識孤僻的危害,敞開閉鎖的心扉,追求人生的樂趣,擺脫孤僻的纏繞;另一方面正确地認識别人和自己,努力尋找自己的長處。
五、要正确看待交往挫折,不要因為交往中的一兩次失敗,而否定了世上的所有人,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十分友好坦誠的。
六、學習交往技巧,優化性格,真誠坦率地對待他人。要敢于與别人交往,虛心聽取别人的意見,同時要有與任何人成為朋友的願望。
孩子心理的孤僻一方面由于自身的某種原因造成,最重要的是家長及社會的正确對待,青少年期家長應多多鼓勵孩子去交朋友,多參加一些校園活動,學校等教育機關也應實行多元化教育,健康青春在于整個社會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