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裡很少與父母主動溝通;看到父母工作勞累、生病無動于衷;對身邊同學承受痛苦麻木不仁……這些缺乏基本同情、憐憫與關愛的行為,都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典型表現。談及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河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司富春感慨地說:“長久以來,我們的學校教育多偏重于認知教育,忽視情感意志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司富春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學生情感意志的教育,培養學生健康成才。“可以通過教材、媒體、文學、影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教育,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和實踐來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
司富春認為,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共同擔負情感教育的責任,學校要增強教師的情感教育意識;家長要增加對孩子的感情投入;社會應提供更多情感體驗的機會,比如組織學生參加社區服務。
情感冷漠與意志薄弱往往是相互關聯的。司富春建議,學校要有計劃地把教育教學活動變成鍛煉學生意志的實踐活動。“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成功與失敗,在實踐中培養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