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大哭時,到底該不該抱他?如果寶寶半夜不睡覺一直哭,又該怎麼去處理?仔細想一想,您是否了解寶寶的情緒?是否懂得正确回應寶寶的情緒?
陪寶寶提升EQ
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抱怨寶寶的情緒總是反複無常。其實,我們本就不該對小寶寶有過高的要求,畢竟他們還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确實比較弱。再者來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EQ(情商)的關系很大。和IQ(智商)有所不同的是,IQ較多地受到先天條件的影響,而EQ則更多地依靠後天培養。
如果父母的IQ不高,那麼幾乎肯定養不出高EQ的孩子。也就是說,孩子EQ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平時生活中的表現。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要陪孩子一起提升EQ,而且随時都可以開始。
TIPS:什麼是EQ
EQ就是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沙洛維(Peter Salovey)和梅耶(John Mayer)于1990年提出。沙洛維認為EQ的内涵大緻可分為5個元素: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緒、合理表達自己的感受、自我控制欲望沖動的能力、知道别人的感受、和諧的人際關系。
3個步驟,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1 認識情緒
父母這麼做
雖然剛出生的寶寶還不會說話,但是也會把内心的感覺通過其他方式表達出來。在肚子餓、尿布濕的時候,寶寶一般會哭,在開心時則會揮動手腳。然而,此時寶寶并不了解自己的行為意味着什麼。對新生兒來說,許多動作并非完全出自本身的意願,而很可能是一些反射動作的表現,可是即便如此,在與寶寶互動的過程中,父母仍舊可以描述出寶寶的感受,讓寶寶對自身的情緒有一個基本了解。
從一出生開始,媽媽就可以跟寶寶說:“你現在哭得很傷心,這是因為你肚子餓了!媽媽喂你喝奶,過一會兒肚子就不會餓了!”當寶寶剛睡醒而哭泣時,媽媽也可以說:“寶寶!你是因為看不到媽媽才哭吧,别着急,媽媽現在就來陪你啦!”
寶寶會這樣
讓寶寶了解自己的情緒,這是提升EQ的第一步。随着寶寶年齡的增長,當他有能力用語言來表達時,便可以更自由、更貼切地流露出不同的情緒。例如得不到東西會覺得“傷心”,媽媽不在身邊會感到“寂寞”,做不好事情會感覺“懊惱”等。
2 接受情緒
父母這麼做
當寶寶摔倒時,你會怎麼做?是跟孩子說:“不痛!不痛!不哭不哭,你很勇敢!”還是邊打地闆邊說:“不哭!不哭!它(地闆)真壞!”實在地說,這兩種做法都不是特别好。此時父母倒不如先說:“你跌倒了!是不是很痛呢?來,我幫你揉一揉。”這樣就可以讓寶寶對自己的情緒有更好的了解,不會受到壓抑,日後也不會輕易表達出錯誤的情緒。
寶寶會這樣
永遠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會轉身離開現場,他們認為“不要理他,他自己會停下來”。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幼小的孩子有着極大的傷害。要知道,寶寶的哭泣肯定是有理由的。如果自己的情緒總是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寶寶就會感覺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裡,久而久之,他也難以學會如何正确地表達情緒。
3 表達情緒
父母這麼做
對于那些發洩情緒的錯誤方式,一定要讓孩子有明确的了解,同時告訴他哪些情緒表達渠道是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孩子一生氣就喜歡打人,那麼即使在接受過懲罰之後,他下次生氣時估計還是要打人,如果父母也是用“打”的方式去懲罰孩子,那麼他就對“打”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更難理解“打”是不對的。所以,父母一定要陪孩子找到合适的情緒表達方式,比如大聲說出來、大哭一場或者把心裡的感受畫出來。
寶寶會這樣
情緒本身并沒有對或錯,但是表達情緒的方式肯定有好或壞。因此,父母必須教孩子明白這一點:“你可以覺得很傷心,但是你不能打人;你可以很難過,但是不能摔玩具。”讓孩子學着更恰當地表達情緒,而不是發洩在其他人、物品或自己的身體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