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形文字中,“女”字是一個具有碩大乳房和乳頭的女人圖形;“男”字的上面是正方形耕地--“田”,下面則象征力。從《聖母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認為,女人的性能量是男人的性交中必不可少的。 中國的宗教信仰起源于泛靈論,認為每種事物和現象都有一個主管神。人的行為是事物間相互作用的反映,性交就好比是一種天地合一的現象:下雨時,風伴随着雨--天上的“精液”與大地上的“雌”去相交融。 儒教和道教自問世以來,一直都是中國的主要宗教和哲學傳統。儒教主要影響公衆的生活方式,道教對人的私生活影響較大。公元七世紀到十世紀,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并沖擊着儒教。但是,後來新儒教又扭轉了局面,一直統治到新中國成立。 儒教和道教,兩者既是宗教又是哲學系統。它們的創始人都未被神化,其哲學系統也未演化成宗教的教義。然而,它們又都有忠實的信條和嚴格的戒律,形成了整套确保人生安樂的獨特生活方式。因而,性的問題也受到了應有的重視。陰與陽 過去,自然主義的觀點認為,世界是按照其自身規律和秩序永存的。這種觀點把世界歸納為循環性、興衰性和極性三種運動過程和産生各種自然現象的兩種基本元素--陰與陽。陰陽學說起源甚早,公元前三世紀就奠定了完整的基礎,創立了占星術、醫學、藝術和管理等内容。 陰象征雌性、黑暗、被動和吸附,它出現于河流之中,用六道不連續的短線、紅色、偶數或虎等表示;陽象征雄性、光明、主動和滲透,它出現于山中,用連續直線、天藍色、奇數或龍等表示。陰與陽都始于太極,它們之間的變化是互補的,世界上所有過程都是它們相互作用的表現。 陰陽互補這種二元論與西方和其它國家的二元論有着本質的區别。陰陽互相排斥(如靈與肉)、互相對立(如善與惡),但又不互相矛盾,也不相互包含,它們是自然界動态變化中兩種大小相等的力。每當這兩種力達到自己的極端時,它們就“物極必反”,轉化為自己的對極。 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男人屬于陽,女人屬于陰,但各自又都包含一部分相反的内容。性的結合導緻陰陽作用,産生新的生命。性交不僅能完成人類繁衍的任務,而且能使性交者,尤其是男人恢複元氣。在中國,為了婚姻的性交是正常的、合理的,并不違犯道德。但是,中國不象印度文化那樣,将性當作是靈魂的拯救方式,而是将其看成是一種與自然保持和諧、統一的健康長壽之道。中國文化中,長命百歲的壽星是最受人們敬重的,因而都希望長壽。 道教思想也同樣追求平安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道教比儒教更帶有神秘主義傾向,其基本理論源于《道德經》,主要強調“無為”。從字面理解,“無為”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動;而莊子的解釋是,“無為”并非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讓每一樣東西都按照其本性去做,使它的本性得到滿足或他的行動獲得成功。色、性與健康 陰陽學說的問世對文學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在文藝作品中,人們常用桃花、“佛手”表示陰道,此外有時也用牡丹花、蝴蝶和凰(母龍)表示;陽用雄馬和公羊之類的有角動物、公雞、傳說中的鳳以及巨龍等表示。在美術作品中,常可見到用龍的精液與雲交配來表示性交。 中國藝術中,有關性的問題都表現得比較含蓄,甚至于根本不具有任何色情意義。譬如,有一幅國畫中描繪一對夫婦在桃樹下(表示性欲的喚起),鳳則翺翔在一串串的牡丹花附近。另有一幅古畫繪着一個初生嬰兒伸着長長的脖子(表示勃起的陰莖)飛向月亮(表示女人)。 中國對性器官的名稱和性的叫法也相當含蓄。男性的性器官稱為“陰莖”,女性的性器官稱為“陰道”,性欲比喻成“桃花”,性病稱為“梅毒”。 中國的藝術大師們不太贊成對性進行詳細描寫,但作品中也通過自然現象含蓄地表現性和色情主題。隻有在象性知識手冊之類的教育書籍中,才能見到比較真實的性知識,而且也總是故意粗描淡寫,不詳論。 在傳統的性知識手冊《玉房秘訣》中,一開篇便首先介紹性交的宇宙學意義,接着專門介紹性交的調情、技巧的位置,然後介紹性的醫療價值,如何擇妻及其有關竅門。 中國的性知識手冊比較富于情感和幻想,宗旨在于幫助男人改善性生活,使他們在性交中向陰道射精,吸收女人的陰。如果男人多次性交或長時間性交而不射精,他的陽就會吸收富集陰,并傳送給大腦,使人恢複元氣。然而,如果男人射精,性交則使人容易衰竭而達不到恢複元氣的目的。一首古詩曾描述了男人們害怕性交時射精心情。詩的大意是:姑娘十八美如花,男人個個都怕她。盡管不見她點頭,男人早就沒了魂。此外,該詩還介紹男人不宜與下列女人性交:皮膚粗糙的、太瘦弱的、聲音象男人的、眼充血的、身體冰涼的、頭發卷曲的,等等。 古人認為:男人與多個女人性交,他就能夠比始終與同一女人性交更能吸收到女人的陰,因此效益更大。這大概就是我國以往的嫖客上妓院和富人納妾的理論依據之一。當然,現在的嫖客們并不相信這一套愚弄人的性哲學,他們與妓女性交的目的完全在于樂趣和快感。 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壽祿圖》中,畫家過分誇大了性生活的益處。從老人那幸福、安恙的神态顯露出,他在性交時很少射精,因而積累了許多有益于健康長壽的陰。 在性生活中,夫妻應密切配合。為了積累足夠的陰,女人必須積極配合并注意培養性欲。這種文化乍看起來是很重視女人的價值,實際上隻是把她看成是性生活的工具而已。 從中國的性心理學概念也可揭示,手淫會刺激射精,因而于男人有損,但對女人完全無害。事實上,這種文化也為一夫多妻制家庭提供了确保性生活平安的依據。同樣的道理,男性同性戀性交時不能吸收陰,也不能引起射精,陽無法釋放,因而也是不妥的性行為。此外,中國的傳統倫理和孔孟之道,在約束人們性行為方面也起過一些作用。性與倫理 中國文化比其它任何文化都更重視家庭觀念。從公元一世紀起,中國就形成了這種傳統。其産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崇拜傳宗接代和強調家族觀念的緣故。建立家庭的宗旨,無非是為了傳宗接代和照顧老人而已。 孔孟道德中,任何事--包括性都應服從于禮。無庸置疑,性是衆人渴望的生活體驗,但我國對性問題卻十分保守,性被強烈地壓抑,以至于即使夫妻之間也不能在公共場所接吻。性與其它東西一樣,都必須遵循孔孟之道,不得超越社會倫理。因而人們始終不敢公開談論性問題,甚至于把性看作是淫穢的同義詞。外國人對此很不理解。 孔孟的倫理思想歸結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倫。五倫中幾乎沒有涉及到性,對于女人也談論得很少。但是後來他們的繼承人卻強調從幼年時就劃分男女界線,并要求教育女孩出嫁後做一個順從丈夫及其父母,善于持家育兒的賢母良妻。中國男女界線十分嚴重,以至于同一家庭中男女必須分居,夫婦不得共用衣物、草席,更不得一起沐浴。 中國的傳統認為,女人必須謙虛、溫柔,要尊敬人,凡事先人後己,做事細心厚道,不能辯護自己的缺點。然而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樂意這樣謙卑,自尊心強的女人常會不理睬這些規矩。宋代已有妻子打罵丈夫的秘密情人的先例;十一世紀女詩人李清照能協助和代替丈夫的工作,但她卻仍擁有幸福和睦的家庭。這是很有說服力的例子。 過去,中國的名妓和普通妓女都是性的奴隸。落難為妓女者不僅本人被看成罪犯一般,其丈夫、父母也都臭名遠揚。妓女往往是戰争中被俘的女人或家境貧窮的女人,她們是被迫賣身的。 舊時候,“三寸金蓮”為美的習慣起源于十世紀。以前的人認為,腳是女人最基本、最性感、最有性吸引力的部位;即使身體一絲不挂,但腳卻不能露在外面。裹腳後女人行走不便,因而有人認為它的目的是限制女人的生活範圍,不讓她随便亂走。十七世紀時,這種習慣開始盛行,但滿族人從不贊成裹腳。 十三世紀中國受蒙古人統治,惡劣的居住條件更使女人呆在家中不能外出。後來中國人對性的含蓄拘謹态度很可能是這種環境造成的結果,因為當時的倫理道德也不允許越軌的性行為,如強奸和通奸。後來儒教徒越來越拘謹,試圖删掉早期作品中比較露骨的性描寫。在嚴格的查禁下,許多這類色情文學突然消失。但在中國文學十分興旺的明朝,色情文學又有所擡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