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北京中山公園的禦河邊上聚集了二三百名老人,他們不是來這裡散心,而是來替自己的兒女“相親”的。這是北京有名的“相親角”,每周四、周日下午,老人們會自發來這裡尋覓可能成為未來女婿或兒媳的人。
禦河北岸的垂柳下,幾對情侶在悠閑地散步,這條安靜的人工河對岸卻十分熱鬧,頗有招聘會的氛圍。“你兒子屬啥的?在哪兒上班呢?月收入是多少?是獨生子嗎?”“你女兒在哪兒上班呢?脾氣怎麼樣?多高啊?”……經過幾番類似的問答,老人們覺得差不多,就在小本兒上留下對方的聯系方式。
當然,老人們也有沒談妥的時候。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母親向筆者抱怨:“我們家不是北京的又怎麼了,我兒子那麼優秀,還有北京戶口呢。”
兒女的簡曆是老人們得以溝通的重要工具,簡曆上大多寫着本人的基本條件和對對方的要求,有的還附有精美的照片。這些簡曆有的被挂在樹上,有的被鋪在地上,有的被老人們直接挂在胸前。
父母替兒女相親
父母出面相親的勢頭不減,可是成功率卻沒有提高多少。“來10次,有一次成功就不錯了!”劉先生和老伴是第四次來中山公園給女兒相親,劉先生邊用紙巾擦去額頭上的汗邊說,“這麼熱的天也得來,我們來這隻是多給孩子提供些機會,究竟成不成還得看他們自己,我們不能勉強他們。”
“今天是第一次來中山公園,之前去過紫竹院,裡面都是女的,基本上找不到男的。這兒還好,還有一些男的。”趙女士是替29歲的女兒來找對象,而中山公園也存在“女多男少”的現象。
“前兩年還不覺得形勢有多嚴峻,這一晃,倒把女兒的事給耽誤了。”趙女士為女兒的婚事很焦心,“閨女在一家國企做财務,很少有機會接觸外界,找不到合适的對象。”
三個小時後,趙女士準備離開相親角時告訴筆者:“我相中了五六個不錯的男孩,回去趕緊讓女兒和人家見見面。”顯然,趙女士對她第一次來中山公園的“戰果”感到興奮。
123下頁
與家長的熱情相比,孩子們似乎卻冷淡的多。“掰着指頭算算,我差不多也見了10個男性了吧,記不太清了,都麻木了。”孫景菁很無奈,今年31歲的她還沒嫁出去。對于婚姻和愛情,她自認為是“充滿童真的”,“可能是韓劇看多了吧,我還是向往那種唯美的愛情,隻不過緣分還沒到來”。而對于母親安排的一次次相親,她不敢“違母命”,可也沒有遇見令自己滿意的。“有時我也覺得郁悶,除了比别的女孩子稍微胖點,我覺得自己挺不錯的,怎麼就沒人喜歡,怎麼就嫁不出去呢?”孫景菁不再自我安慰了,開始為她的“終身大事”發愁。
眼看着大齡女青年難嫁出去,今年23歲的張娜已經被母親安排了一次相親。去年剛大學畢業的張娜表示:“我媽說現在就應該趁早結婚,可我根本沒一點心理準備,根本沒結婚的打算。沒想到第一次相親,竟是被逼着去的。”當然,這次相親沒有任何結果,張娜“隻是應付了事”。
與孫景菁和張娜的順從相比,29歲的小夥子劉坤浩似乎有些“叛逆”。“父母給我安排了一次相親,我根本沒去。這樣,以後他們就不會再給我安排了,我也不想讓他們為我操心。結婚的事,急不得。”雖然劉坤浩沒有接受家人安排的相親,但他卻為自己準備着年輕人熱衷的相親形式———借助網絡相親。
“電子媒婆”受寵
“在婚戀網上,自己選擇的餘地大些。長輩介紹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因為他們的審美觀、價值觀和年輕人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熟人介紹的是他人選擇後的結果,而網絡上完全是自我的選擇。網絡可以提供不同層次的人,可以按照自己要求找,尋找的面積大、範圍廣。可以先聊天相互了解,比熟人介紹的強。”劉坤浩向筆者分析道。
“國内幾家比較知名的婚戀網,都挺正規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搜索,可以設定年齡、身高、收入、學曆等多方面的條件搜索,還能看到她本人的照片甚至是興趣愛好。這些網站還有一點比較好,就是他們有專業的心理測試,系統通過心理測試的結果,會自動推薦給你和自己比較匹配的人。”劉坤浩對網絡相親的安全性很放心,“我能損失什麼,無非是花費點時間和金錢。”
26歲的錢佳也打算通過網絡尋找男朋友,但她對網絡的安全性表現得很謹慎:“我必須得和對方在網絡上聊天,有了充分了解才會和他們見面。”已經“網聊”了将近兩個月的錢佳還未和對方見面,她還有另一個擔心,那就是“見光死”。
劉坤浩告訴筆者:“我已經見了兩個女孩兒,感覺還可以吧,先繼續聊着。這東西還得靠緣分。”
“這個行業還在發展的早期,用戶正在培養中,逐漸由不信任向信任的過程轉變。目前大部分白領都比較認同網上交友的模式,但還沒有到完全依賴的地步。”絕對100婚戀網以下簡稱絕對100總裁茱莉告訴筆者。
萬人相親會盛行
除了網絡相親、家長代替相親、熟人的介紹等相親形式外,這兩年大規模的萬人相親會在大城市日益盛行。專家表示,這種萬人相親會都是由一些婚戀機構組織的,以宣傳為目的,不過也确實解決了一些青年男女的問題。
在多種相親形式日益繁盛的同時,另一種相親方式卻逐漸淡化,甚至退出人們的視線。“過去由單位工會組織幫員工找對象,現在工會在這方面的功能弱化了,都是個人的問題個人管。過去為适齡青年找對象是列入工會的工作範圍的,工會會定期組織些‘鵲橋會’、‘聯誼會’。比方說首鋼男的多,内衣廠女的多,就這樣兩單位一起辦個聯誼會。過去單位的工會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現在單位組織力量弱化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銮告訴筆者。
在廣州某國企工作的魯波就參加過單位組織的聯誼會,他告訴筆者,每年單位會組織一次這樣的活動,“但我不期望靠這個,條件好的都被人挑去了,來的都是些‘歪瓜裂棗’”。
對于相親熱的現象,夏學銮教授表示,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白領階層,平時隻忙工作,無暇考慮個人問題,最後拖延了時間,耽誤下來。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這些人工作就是整天坐在辦公室,平時接觸面小,圈子小,他們選擇的餘地有限,因此找不到合适的配偶。還有就是在相親的人群中,更多的是大齡青年,他們當中有人堅持先立業後成家,或者持晚婚晚育的觀念。再就是獨生子女選擇配偶的要求高,比較挑剔。”
“種種原因,使‘結婚’這個過去不成問題的問題,現在成了問題。使得找對象要靠大張旗鼓的宣傳,家長替找,婚介公司出面幫忙找。”
相親在現代社會如此流行,但它與傳統的相親卻有着本質的區别。夏學銮表示:“過去的相親是父母包辦的,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現在都是自由戀愛,家長相中了,孩子不滿意也不能結婚。這是轉型期價值觀轉變的一大趨勢之一,即由他人導向轉向自我導向。過去沒有自己的主導精神,現在是自我導向,自己作出一個理性的選擇,自己說了算,自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在婚姻上,這一點體現得很明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