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未婚女子的生殖器官上,大多有一層薄薄的處女膜。如果暴露外陰就可以觀察到,處女膜是陰道口内緣的一層環形半封閉狀的薄膜皺襞,它的中央有孔,孔的形狀有半月狀、圓孔狀、橢圓狀、篩狀等,厚度約2毫米。處女膜上還含有豐富的血管及神經末梢。
通常,大多數女性在第一次性生活中,處女膜會“一觸即潰”,造成陰道口出血,即人們常說的“見紅”、“落紅”;以後随着性生活次數的增多,陰道口逐漸變大,處女膜也随之而消失。不過,有極少數女性天生沒有處女膜;也有極少數的女性處女膜上沒有孔隙,成為“石女”,這就須作“打洞”手術,否則會因經血的積聚而影響身體健康。
曆史經驗表明,很少有一個成年女性會獨守一世的。人類學家在新幾内亞一些婚姻相當自由的原始部族中調查發現,大凡漂亮、聰明、精幹的女性,往往有相當多的追求者和性伴侶;而一些長相難看,甚至身體畸形的女性,雖說追求的人較少,但也都會産子育女。也就是說,所有成熟女性的處女膜,都會因男女的性結合而被抵破,隻留下變形的殘存物。這樣,從進化論的角度看,處女膜似乎是一種多餘的器官;從生理角度講,它是性生活的障礙。
性生活應該是雙方感情交融下的愉悅體驗,處女膜的存在顯然影響它的形成。然而,大自然很少生産無用的器官,用進廢退是大自然的一項重要準則。既然在性生活中處女膜對男方沒有什麼好處,對女方則會帶來很多痛苦,那麼為什麼還要讓它存在呢?對此,當代人類學家提出了“保護說”和“性選擇說”兩種理論學說。
保護說
持此主張的人類學家認為,處女膜對女性的生殖系統乃至身體起着保護作用。它與覆蓋男性性器官的包皮一樣,是一種防止病邪入侵的屏障與保護膜。處女膜守衛在陰道門口,可以防止尿液流入陰道。人類童年時代的原始社會,女子是不穿衣服的,她們至多在下身圍上一塊獸皮,敞開的圍裙容易被塵埃、病菌入侵。而少女們的陰道壁比較薄,卵巢發育尚未成熟。因此,處女膜的存在,對于防止病菌入侵,保護内生殖系統、保證女性的生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下頁
不過,初潮後的處女膜,與男子的包皮一樣就無用了,反而成了性生活的一道障礙。贊成“保護說”的人類學家還認為,在18歲以前,少女們的身體沒有發育成熟,處女膜也就十分肥厚,這是一種避免過早開始性生活的警戒裝置。現代醫學資料表明,女性過早開始性生活,極容易因宮頸部感染而導緻宮頸炎甚至宮頸癌。處女膜恰恰起了預防作用。因為,對男子來說,要與未成熟的幼女、少女過性生活,就難以克服尚很堅韌的天然保護膜;而對幼女、少女來講,過早的性生活會帶來相當大的肉體痛苦。
大量的醫學調查材料顯示,處女膜破裂時,2/3以上的女子會“刺痛”和“見紅”。幼女、少女在不幸遭受強暴,處女膜破裂時,常常會有撕心裂肺的疼痛;而成年女子,如果自願與相親相愛的人同房于思想上有所準備,處女膜破裂時疼痛就會不明顯,倘若這時性交達到高潮,許多女性反倒會因此表現得十分愉悅和歡快。
性選擇說
持這種理論學說的人類學家認為,處女膜的主要功能在于選擇男性中的強者,促進優良的精子進入陰道受孕。
衆所周知,在遠古洪荒的年代,人類的婚姻形态是比較自由開放的,既沒有什麼婚齡的限制,更沒有任何門第出身的約束,性結合的随意性相當大。而處女膜的存在,可以防止老弱病殘和性功能低下的人對年幼少女的侵占。這樣就可以減少或防止生育不太強壯的子孫後代,具有選擇強者的進化意義。我們知道,性功能與體力之間有一定的關聯,老弱病殘者體力較弱,性功能也比較低下。處女膜的存在成了一道檢驗性功能的關卡。破“關”者,是強者,可以給後代留下自己的基因;不能入“關”者,常常是弱者,他們較少或沒有傳播自己基因的機會。以上兩種理論觀點均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大自然選擇的是這兩種原因中的哪一種呢?抑或是這兩種原因在共同起着作用?還需要更多有力的事實證明。或許是大自然出現了某些偏差,人體的這種小器官,本來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隻是出于封建夫權思想的需要,才強加給了它某些所謂的科學價值——就像一些妄圖壓制、欺辱女性的人,強加給它某種“莫須有”道德意義一樣。
可以說,由于人類觀念上的原因,因為處女膜而引發了無數幕會使未來進步人類感到莫名其妙的悲喜劇。不少女性的被殺或自殺,不少婚姻的痛苦或破裂,罪魁禍首就是這層平平常常的膜!而這一切,在現代文化背景下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現代社會女性的獨立人格表現日益增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