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佛山南海千燈湖金融高新區不僅是佛山最早發展起來的核心區域之一,更是整個灣區的創新戰略發展高地以及金融創新中心。(南海區委宣傳部供圖)
南海九江鎮水網交錯,高空俯瞰下魚塘成片,或是村落林立,或是公路貫穿,構成一幅幅富有特色的水鄉人家、桑基魚塘的田園畫面。(南海區委宣傳部供圖)
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走在土地改革前列的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作為全國試點近期再次探索土地改革,在原有基礎上融合創新,通過不斷完善集體土地整備制度、混合開發、“毛地”入市等系列舉措,将原本零散破碎的土地騰挪組合成片的新做法,有效破解了城鄉融合發展中“土地碎片化利用”難題。經過近兩年改革探索,南海區初步形成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受訪專家和基層幹部認為,南海區的經濟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大灣區等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區域有借鑒意義。
地改“優等生”面臨“土地碎片化利用”新難題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一直承擔着全國土地改革試驗田的角色,其中,對于農村土地改革更是作出了諸多探索。
如1992年,南海區大膽開啟了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序幕,首創中國農村工業化的利益共享機制;2007年,南海又在廣東省率先開展“三舊”改造,在存量土地上開拓發展空間;2015年,南海區成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之一,承擔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任務,之後被追加了“農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任務。“三塊地”改革成為南海區土地改革的裡程碑。
随着土地開發強度不斷提升,昔日地改“優等生”面臨“土地利用碎片化”新難題。
佛山市自然資源局南海分局副局長周炎坤表示,截至目前,一方面,土地開發強度早已超過50%,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土地空間不複存在;另一方面土地權屬複雜,土地利用碎片化特征明顯,全區612個村級工業園占工業用地的58%,面積在100畝以下的占比高達43%,但年創稅收隻占全區年稅收9%。
據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聯合撰寫的一份報告,南海區各類地在空間上高度分散與混雜,每個村的集體工業用地平均斑塊面積為15.79公頃,國有用地平均斑塊面積也隻有16.83公頃,遠低于《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标準》。
佛山市南海區委辦公室副主任丁堅介紹,一塊産業用地旁邊可能是鄉村、池塘和樓盤,項目落戶需要考慮噪音、環境保護等多種因素,削弱了區域競争力,制約着當地發展。“城不城、鄉不鄉”成為以南海為代表的珠三角縣域最典型的城市面貌。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性推進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
據了解,南海區的問題在廣東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2019年7月,廣東省委深改委批複同意南海區建設廣東省唯一的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肩負着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探路的使命。
南海區以此為重任,創新性地提出“國土空間綜合治理改革創新”。“以前是單點突破,而現在是系統性全面推進”,周炎坤如此形容這次南海“新地改”和以往的區别。
一是強化賦權賦能,突出土地同權同價,初步構建起以集體土地入市機制為核心的城鄉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政策體系。如,以租賃産權登記、暢通抵押質押融資渠道,允許集體土地上的産業載體辦理預售及分割登記、分拆銷售,幫助用地企業提高資金運轉效率。
周炎坤介紹,當前,南海集體與國有建設用地逐步趨向同權同價,當地70%以上的産業用地來源于集體建設用地,工業用地成本明顯降低,騰龍數據中心等百億級項目在集體土地上落戶。
二是強化空間統籌,初步構建了以土地置換和混合開發機制為核心的推動城鄉空間集聚政策體系。如,探索集體建設用地整備制度,鼓勵通過托管方式,由園區管理機構(或委托産業運營機構)為實施主體,将園區内産業落後、零星分散的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整合、土地清理及前期開發,實行統一規劃和産業招商,以此實現集體土地的規模化統籌開發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再比如“混合開發”模式,以産業 社區、國有 集體、出讓 出租,以産業開發為主的土地複合利用方式,允許國有和集體土地連片置換,将不同權屬、不同用途的土地整合入市,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有效推動了土地連片開發。桂城愛車小鎮通過混合開發,将業态單一、布局雜亂的華南汽車城改造為綜合性汽車産業小鎮,預計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産值增長3倍多,實現了村集體收益增長4倍多。
三是強化市場參與,初步構建起以利益均衡機制為核心的城市更新(“三舊”改造)政策體系。如南海區 “毛地”入市先行先試政策。所謂“毛地”入市,是指未達到手續齊全(有集體所有權證,沒集體使用權證)或土地上蓋建築物租約未到期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允許上平台招商。
位于大瀝鎮河東社區的鹽步家具城打響了“毛地”入市的“頭槍”。這是一個建立在農村集體土地上的專業市場。在曆時28年的經營後,亟待改造升級,但因屬于租約未到期“毛地”,入市受限,無法進行系統的布局改造。而“毛地”入市政策的推出,村集體可以通過土地整理的方式,提前選取新的市場改造主體;市場改造主體也可以制度性保障土地租約解除或者拆除工作完成後直接獲得使用土地的權利,提前鎖定适合企業發展的土地。
大瀝鎮黨委主要負責人介紹,“毛地”入市放寬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标準,市場的疑慮被打消,産業升級的空間也打開了,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市場力量,盤活土地資源。
效益初顯專家認為具備借鑒意義
記者調研了解到,經過近兩年探索,南海區“新地改”全面落實落細實驗區建設重點任務和實施方案部署的6項近期主要目标,效益初顯:
一是城鄉空間格局初步實現了重構。周炎坤說,對土地、生态、産業、城市功能進行系統規劃和科學布局,“東部城市、中部産業、西部生态”的主體功能區格局初顯。啟動建設2個萬畝和20個千畝連片現代主題産業園,初步建成5個萬畝連片農業示範片區,城鄉空間集聚發展的态勢初步形成。
二是産業發展邁上新的台階。南海區委改革辦統計數據顯示,南海現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226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3406家,形成泛家居、裝備制造、汽車及新能源3個千億級産業集群。
三是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城鄉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升。2020年,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支配收入超百億元,居全國同級地區前列。獲評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範區。同時,城鄉黑臭水體治理全面達标,7個國控、省控斷面水質考核全面達标,廣佛跨界河流水質同比改善27%。啟動建設13個萬畝千畝城市公園。
作為研究中國土地問題的權威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曾數次來南海區。他表示,南海區“新地改”的成功做法對當前尤其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大灣區等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區域有較大借鑒意義。首先,南海“新地改”在已有改革基礎上強化頂層設計,對全域進行國土空間再造、城鄉空間再造、産業空間再造、生活空間再造、生态空間再造,促進城鄉全面融合一體發展。其次,在集體土地跟國有土地之間找到平衡,就是要确保公共用地、政府戰略性用地、集體土地三部分的平衡。其中,政府戰略性用地需要做好規劃,以确保未來在重大項目發展中保有空間。而集體土地則要進行轉型升級,以升級确保集體和農民的收益。
作者:□記者 李金紅 廣州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