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剩女已成社會危機
日本有不少剩女,尤其是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大都市。剩女們多半苦惱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随着剩女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婚活”(以結婚為目的的活動)、“晚婚化”、“結婚冰河期”等詞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據統計,在1975~2005年的30年間,日本的适婚女性(25~29歲)的比率由20.9%大幅上升到59%。同時,日本人的平均結婚年齡也在不斷增長。這已經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大危機。
剩女堆積,最着急的總是家長。但眼下這股“婚活”熱恰逢經濟低迷,公司裁員,使得許多剩女自己也急着結婚,以确保個人财務狀況穩定。于是,為結婚而抓狂的女性在“婚活”族中占了大部分。不少人從“婚活”族身上看到商機。一家公司還推出概念型“婚活文胸”,提醒剩女抓緊結婚。
日本職業棒球勁旅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在去年7月一場比賽中提供“婚活席”。這一速配活動安排單身男女在比賽期間坐在一起。“婚活席”設有50個女性座位,發售第一天就有約2000名剩女搶購,但50個男性座位票卻花了好幾天才賣光。
衆所周知,随着人們意識的改變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晚婚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然而更為深刻的一個現象則是“就業狀況的不穩定”導緻年輕人不敢結婚,沒有一定經濟支撐的年輕人也就沒有能力組建家庭。
近年來,日本的就業形勢仍未有很大改觀。有專家分析指出,日本社會今後應當為年輕人創造更好的競争環境,如果經濟、就業狀況與晚婚化産生惡性循環的話,日本社會必将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美國:剩下很正常活得很自在
剩女在美國是一個社會現實,但并不會成為一個令人焦慮的話題,晚婚甚至不婚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記者的美國朋友中,不是20歲出頭就結婚生子的,就是四五十歲仍孑然一身的。記者的朋友妮可是名政府工作人員,現年32歲,和男友交往多年。當記者問起她有無結婚打算時,她說,“我佩服你的勇氣和膽量,我還沒有準備好”。記者的另一位朋友瑪麗安50多歲了,有一次她談起退休計劃,記者想當然地問道“孩子都上大學了吧”,瑪麗安坦然地回答“我沒有結婚”。
基于不同文化和社會習俗,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婚姻家庭觀有很大差别。什麼是适齡?中國人大多講究“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而不少美國人認為心理、财力、地位、學識、工作等等方面條件都成熟了才适合結婚。而要在諸多方面做到萬事俱備,難度可想而知,于是很多女性就自願選擇剩下了。
2009年,約40%的美國成年人呈單身狀态,45歲以上的女性中有近一半即2500萬人過着單身生活。其實,美國很多女性的單身狀态并不意味着獨身,不少人有固定的男友,隻是對走入婚姻慎之又慎。有社會學家調查發現,美國單身女性的生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孤獨、偏執、封閉,她們在情感方面也是很豐富多彩的。相比之下,25~35歲的女性對于剩女的處境最為敏感,而過了35歲的單身女性則習慣了單身生活,心态放寬許多。于是這一部分人往往自得其樂,把剩下進行到底。
美國沒有剩女,并非指所有所謂的适婚女性都已結婚,而是指因為種種緣由獨身的女性并不被社會給以特殊的關注,更不會被冠以剩女的稱呼;對于其中的很多人,獨身是一種她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有的是因為堅持等待理想婚姻而獨身着,她們沒有集體的焦慮,也不會被人分析來分析去,或者被“同情”,被“奚落”。
在美國,各個年齡段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多未婚的,甚至好些人六七十歲還從來沒有結過婚,其深刻緣由是來自其文化和美國人的婚戀觀。
美國人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文化是獨立,這個獨立包括經濟上,精神上,甚至包括思考能力。他們以凡事靠自己為榮。美國的女性從來不是小鳥依人的類型,而是獨立的,強大的與男性對立的個體。一個人如果事事獨立,内心強大,對想要的生活非常清楚,他(她)就不會盡力找依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