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何當共讀香芸帙,最是詩情畫意時。”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郦波老師解讀)
我們講盛唐詩歌,講盛唐邊塞詩,一般說起來盛唐邊塞詩派最有名的,一般文學史上是以高适、岑參為代表,所以“邊塞詩派”也經常被簡稱為“高岑詩派”。這就像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有時候被簡稱為“王孟詩派”,就是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但我個人認為“山水田園詩派”,以“王孟”為代表這沒有問題,王維和孟浩然是最典型,也是成就最高的兩面旗幟。但“邊塞詩派”,尤其是盛唐的邊塞詩派,如果隻論邊塞詩派中的“歌行體”創作,那以高适、岑參為代表那沒問題,但要整體而言,成就最高的、最深得人心的,我個人認為應該毫無疑問還是以王昌齡為翹楚。
他的那首“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固然是古人公認的千古七絕壓卷之作,也更是邊塞詩詩歌創作的壓卷之作。當然不僅這一首了,他的《出塞》組詩、他的《從軍行》組詩,其實都可以看作是“邊塞詩派”的最高成就的結晶與體現。而且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當然也有稱“詩家夫子”之說,他所擅長的其實還不隻是邊塞詩歌的創作。我們已經講過他的《出塞》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首他的送别詩——《芙蓉樓送辛漸》。詩雲:“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有關這首詩啊,至少有三個地方值得辨識、值得注意、值得仔細推敲。當然首先第一個就是這個送别的場景、這個場地——著名的芙蓉樓。天下有兩個著名的芙蓉樓,一個在我的老家鎮江,一個在湖南洪江市的黔城,而黔城古稱“龍标”。我們知道王昌齡後來又被稱為“王龍标”,而且李白有一種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所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所以湖南的芙蓉樓也說,王昌齡就是在這送的辛漸,就是在這兒寫下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所以像清代嘉慶年間,當時任黔陽縣令的曾钰,他就在重修了芙蓉樓之後,專門寫了一篇《重修芙蓉樓碑記》。其中就寫到,“相傳少伯”,王昌齡字少伯,說“相傳少伯送辛漸賦詩其中,文采風流,照耀今古”。後人有了這條憑證,更是言之鑿鑿。湖南當地就以為,王昌齡送辛漸的“芙蓉樓”就應該是這個地方。但其實曾钰寫的時候還特意加了兩個字“相傳”,可見曾钰自己寫的時候也知道不是。這是中國人的習慣,喜歡拉名人來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所以中國人其實很有廣告意識的,所以寫這一段要為芙蓉樓增色。
其實學術界公認,王昌齡送别辛漸的芙蓉樓,應該是鎮江的芙蓉樓。因為《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它是一首組詩,它有兩首。它的第二首就說,“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這一首其實在意境和詩情上都應該和第一首相互參看,那麼他又明确說到丹陽城南、丹陽城北。我的祖籍其實就是鎮江丹陽,所以每讀到王昌齡的這首千古名作,心中都分外激動。所以這首詩很明确,應該是作于鎮江,作于丹陽,作于王昌齡任江甯縣丞期間,而不是他後來左遷龍标的時候。
王昌齡為什麼在任江甯縣丞,江甯就是現在的南京。他為什麼在任江甯縣丞的時候,最後被貶谪龍标,也就是現在的湖南黔城呢?《新唐書》記載,是因為說他在江甯縣丞任上“不護細行”,也就是不拘小節,所以才被貶谪、遠放龍标,去任龍标縣尉。可是王昌齡為什麼又會到南京,到江甯來任江甯縣丞呢?一般史家,包括一般的有關這首詩的解讀,都寫他“不護細行,被貶谪江甯”,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準确,因“不護細行”而被貶谪,那是最後從江甯縣丞貶到龍标尉上。但到江甯縣丞任上卻并非是被貶官,事實上這還是王昌齡做過的最大的官兒了。
這就要說到第二個問題,也就是這首名作的第一聯“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的時候,“楚山”它為什麼是孤獨的呢?“平明送客楚山孤”,就訓诂而言,這裡的楚山既可以指芙蓉樓所坐落的古鎮江城内的月華山。事實上原來的鎮江城内就有個三山,江邊又有個三山,城内三山是指的日精山、月華山、壽邱山。而芙蓉樓據考,最早是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就建在城内三山的月華山上。當然就鎮江而言,長江邊又有著名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但就詩意而言,古來學者大多認為王昌齡所說的“楚山”應該是泛指吳楚這一帶的、連綿的山脈。這一帶山脈被稱為甯鎮山脈,也就是從南京江甯到鎮江這一帶的沿江山脈。而南京古稱金陵,金陵最早得名于楚威王設金陵邑,就是楚國占領時期。而南京在稱金陵之前,最早建城是越城,是範蠡秉吳王之命,在這建越城。所以甯鎮山脈這一帶,南京鎮江一帶,被稱為吳頭楚尾,所以在曆史上經常被泛稱為吳楚之地。所以王昌齡才會說,“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但是甯鎮山脈連綿起伏,橫亘這一段吳楚之地,甚至随大江相持中,又怎麼能說“楚山孤”呢?這就和他來江甯任縣丞的經曆有關了。事實上王昌齡不僅不是被貶官來到江甯縣丞,甚至于他的仕途而言,幾乎可以說是死而複生,才來到江甯縣丞任上。
我們說王昌齡該是“邊塞詩派”真正的領袖和翹楚,就像孟浩然才是實際上“山水田園詩派”的領袖和翹楚一樣。事實上,王昌齡和孟浩然的命運真的很像。兩個人不僅是兩大詩派中詩歌成就最高者,而且也可以算是盛唐兩大詩派中年齡最長者。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王昌齡則生于公元690年,兩個人隻相差一歲。他們比同生于公元701年左右的王維和李白幾乎要大了一輪。王昌齡比高适要大12歲,比岑參要大25歲,說起來他絕對是高适、岑參的前輩詩人。
而且王昌齡和孟浩然的人生開始追求之路也非常相似。在講究氏族、名門望族、貴族的唐代,孟浩然與王昌齡都出身貧寒,他們都是平民出身,沒有什麼望族背景。但他們早年求學、治學的時候,對人生都特别有清晰的規劃。在充分的求學、治學之後,20歲的孟浩然選擇隐居鹿門山,而不是急于求仕。王昌齡也是這樣,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隐居長安灞上,和孟浩然一樣修身養性,每日薄暮垂釣,平明去耕,而親身從事農作生活。他一直到29歲,始漫遊天下,先是自關中漫遊中原,然後到燕趙大地,出幽燕塞上,又南下定州,最後再返長安。三十四五歲的時候,回長安應舉卻不幸落第。之後他選擇了向西而行,出關中、入隴右,入甘肅、至蘭州,再至臨洮、古梯道,再至涼州、至甘州、至宿州,出玉門,最遠甚至到了碎葉,而他的邊塞詩作,也主要得益于這段遠行與積累。就是在這段遠行和積累之後,王昌齡詩名大盛。返回長安之後,他隐居藍田石門谷。應該是在這段時間前後,他結交了王維,李白呀、崔國輔、常建、王之渙、高适等人。
當然他和孟浩然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他最終考中了進士。唐代有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進士是非常難考的。而王昌齡37歲考中進士,也算是春風得意了。考中進士之後,他補秘書省校書郎,就是應該在校書郎任上,他結識了比他長一歲的孟浩然。這一段時間應該是王昌齡人生最幸福的時候,初入仕途,家國天下的理想充滿了希望,又結識了很多人生知己。所以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也就是他和王之渙、高适三個人在旗亭喝酒唱詩的故事,也就發生在這段時候。可是接下來,他的命運、他的官運又開始和孟浩然高度一緻起來。為了更上一層樓,王昌齡于44歲的時候,又參加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并入選博學宏詞科。看上去既考中進士,又入選了博學宏詞科,應該前途一片光明。卻不料吏部任職,隻給了他一個小小的汜水縣尉,這是最低級的九品官。王昌齡并不嫌官職低,他的《出塞》詩中,本就有建功立業、層台壘土的豪情。可是正因為有理想、有操守,他才迎來了仕途的厄運。在他47歲的時候,一代名相張九齡罷了相,王昌齡因同情張九齡罷相作詩文以喻之,結果觸怒了李林甫一黨,被遠貶嶺南,連小小的汜水縣尉也做不成。
王昌齡在遠貶嶺南的路上,曾專門赴襄陽拜訪孟浩然。後來在他49歲的時候,好不容易逢玄宗大赦返回長安,歸途曾遇李白,過襄陽時又去探訪孟浩然。孟浩然為王昌齡的命運感慨,也為他遇赦而返而感到興奮,遂與王昌齡開懷暢飲!但孟浩然當時身染癰疽,也就是背上有大毒瘡。在今天治療起來不是什麼特别困難的,但是在古時候,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身有癰疽之時,應該忌食物,也就是不能吃江鮮、海鮮、不能吃發物。而孟浩然個人特别喜歡吃一種江鮮叫查頭鳊。查頭鳊是鳊魚的一種,産于漢江,口味極其鮮美。比如别說還有團頭鳊,又叫團頭鲂。團頭鳊就是著名的武昌魚,所謂“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孟浩然最愛吃查頭鳊,所以他以查頭鳊盛情款待王昌齡,但是王昌齡并不知道孟浩然身負癰疽。孟浩然為了招待朋友、招待知己,雖是田園詩人,也一樣豪俠任氣、不管不顧。結果就是因為這頓飯,孟浩然“食鮮疾動”,事後疽發而逝。王昌齡痛失人生知己,事後為之傷感不已。
遇赦北返之後,王昌齡被重新改任,才任江甯縣丞。可是經曆了貶谪嶺南與痛失人生知己之後,王昌齡此時又值知天命之年,而江甯縣丞也不過隻是一個八品小吏。韓愈後來有一篇著名的《藍田縣丞廳壁記》,就是寫縣丞在他們官場上的尴尬處境。出于對官場黑暗的認識,對仕途無望的感知,王昌齡對遠赴江甯任縣丞一職,其實大概是不甚歡喜的。所以他從長安到南京,這一路走得非常慢,甚至在洛陽耽擱了大半年之久。在那裡他也結識了很多詩友,結識了很多好朋友。而辛漸也是他的好朋友,此次離開吳楚之地,正是要返回洛陽。所以他才會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于是第三個問題就來了,“冰心玉壺”,于是第三個問題就來了,那麼“冰心玉壺”是不是王昌齡的首創?他所說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在向洛陽親友傳遞怎樣的信息呢?事實上“冰心玉壺”,雖然現在人們一說起來就會想到王昌齡,想到他的《芙蓉樓送辛漸》,但它确非是王昌齡的獨創。“玉壺冰”其實是盛唐流行的用語,開元年間,宰相姚崇就寫了一篇小賦,題目就叫《冰壺誡》。
所謂玉、壺、冰這三個字,其用意都非同小可。在中國文化裡,“玉”有五德,或者說“玉有九美”,自古君子比德喻玉,儒家更是賦予了玉“仁義智勇潔”的品德。所以“君子佩玉”,以玉喻德,以玉節行,德玉相彰。而玉壺是玉石制成,在喻德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虛懷若谷,胸襟寬廣”。所以唐人以為,隻有晶瑩剔透的冰塊才配貯存在澄澈無瑕的玉壺裡,所以“玉壺冰”其實寄予了唐人至純至真的人格象征。
因為姚崇的推崇,後來科舉考試的時候,唐代甚至多次以“玉壺冰”或者“清如玉壺冰”作為科舉的試題,所以盛唐漸有“冰壺”之風。所以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其實既是在贈友人,又是在贈給自己,贈給自己一種至純至真的人生。他是在說,任紅塵荒蕪、現實苟且,任人生仕宦起伏、命運跌宕,我那一顆至真至純的心,還是像你們以前知道的那樣從未改變。這就是“江南無所有,聊贈一片心”呀!
确實就王昌齡的一生來看,他一輩子沉于下僚,身無長物,所擁有的也不過就是一顆至真至純的心。而這正是他最大的人生财富,讓他可以既有邊塞的豪情,又有宮怨的深情;讓他既能寫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又能寫出“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樣深解人情的詞句來。
所以這樣至真至純、玉壺冰心的王昌齡,當然為官場所不容,他最終以“不護細行”之罪被貶谪龍标。在長達八年的貶谪生活之後,一直到天寶十五年,那一年安祿山在“安史之亂”中稱帝,長安被攻破,楊貴妃死于馬嵬驿,玄宗逃往蜀中,太子李亨繼位,杜甫遠奔尋主,王維被俘長安,寫下《凝碧池》。就是在那戰火離亂、世事變遷的天寶十五年,王昌齡終于離開龍标。他先返回江甯,看望友人,再打算經安徽返回長安。可是經過亳州的時候,這位經曆風塵、經曆無邊的坎坷、經曆長久的貶谪生活卻依然至真至純、玉壺冰心的“詩家天子”、偉大的詩人,卻在安徽亳州為亳州刺史闾丘曉所害,終年66歲。
至于闾丘曉害死王昌齡的原因,史家并無确證。大多認為闾丘曉其人“忌才偏橫”,而王昌齡又率真性情,闾丘曉應是忌其才而害之。可是天道有還,王昌齡雖然仕途不濟,命運坎坷,可是他是“詩家天子”,他的詩深入人心,他也有鐵杆粉絲。他有一位鐵杆粉絲就叫做張鎬,《唐才子傳》記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闾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闾丘)曉衍期,張鎬将戮之,闾丘曉辭以親老,乞恕,張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闾丘曉大漸沮。”而《新唐書》《王昌齡本傳》和《新唐書》的《張鎬傳》都記載了此事。是說張鎬後來按軍河南的時候,因闾丘曉犯罪延期,張鎬就要按律斬之。闾丘曉請求說家有老母可否免去死罪?張鎬此時悲憤地說,王昌齡的老母又有誰來養?闾丘曉無言以答,張鎬遂杖殺之。張鎬終于替王昌齡報了仇,可謂大快人心。
回頭看,王昌齡雖然一生坎坷,甚至最後冤屈而死,但他的詩、他的一片冰心卻永遠照耀古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