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駁殼槍對中國革命影響最大 已物化為一種精神

駁殼槍對中國革命影響最大 已物化為一種精神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22 21:14:23

  毛澤東:“身背盒子槍,師長見軍長。”毛澤東曾言:“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此處的槍杆子是借指武裝鬥争。倘若從狹義角度問一句:哪種槍杆子對中國革命影響最大?筆者以為非駁殼槍莫屬。且不說如今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的朱德的駁殼槍,被譽為打響南昌起義的“中國革命第一槍”。從北伐、長征到抗日戰争、解放戰争,駁殼槍見證了中國革命的全部曆程。無數真實的或虛構的英雄正是用駁殼槍締造和保衛着紅色江山。傳說軍事家毛澤東一生不愛摸槍,但有關他跟駁殼槍的記載并不少。老将軍蕭克說他看到毛澤東背過此槍,那是在井岡山的時候,傳說毛澤東被開除了黨籍,不能當前委書記了,改當師長。

  在紅4軍成立大會上,毛澤東背着駁殼槍,诙諧地說:“身背盒子槍,師長見軍長。”不但背槍,在1929年大柏地一役,毛澤東還曾提着駁殼槍親率警衛排向敵沖鋒。身邊的警衛排長受傷了,他仍奮不顧身地向前沖。在延安、西柏坡時期,毛澤東看着身邊挎着駁殼槍的部下,常高興地說:“我們走到哪裡,老百姓一看都知道,因為我們背盒子炮的多。”中國是唯一會使用沖鋒手槍的國家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公司研制的一種半自動手槍,1895年通過專利申請,次年正式生産。1931年毛瑟公司又推出了一種全自動型的,可以像沖鋒槍那樣連射。駁殼槍有個木制槍套(接在槍手柄上就是槍托,可以抵肩精度射擊),像個盒子,盒子英文叫Box,被中國人一念就成了“駁殼”,或者意譯為盒子槍;稱其為“盒子炮”,則是對其威猛火力的誇張性表達。

  依其性能和外貌差異中國人給它起的别名還有“自來得”、“匣子槍”、“二十響”、“快慢機”、“德國大鏡面”,不一而足――這符合語詞學原理,一件事物影響大,則名稱多,比如曾在遊牧、農耕文明中起關鍵作用的馬和牛在漢語詞典中都有幾十種名稱。從1896年誕生到1939年停産,德國和西班牙等國生産駁殼槍150多萬支,其中約1/3賣到了中國。因為當時西方列強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火炮、機槍、沖鋒槍等大威力武器都進不來,被認為屬于自衛武器的手槍不在此列。

  駁殼槍這種性價比很高的“準沖鋒槍”就成了精明的中國人的首選。後來中國自己還仿制了幾十萬支。伴随中國革命的進程,這些駁殼槍中大部分都成為人民軍隊的戰利品,成了我軍官兵的手中利器,特别在各級指揮員和戰鬥骨幹手裡,成了标準配置。前段熱播的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與警衛員“和尚”等4人各持駁殼槍組成交叉火力、将平安縣城日軍大小官員一網打盡的鏡頭讓人們重溫了老電影中傳奇英雄的風采。在中國革命題材影視作品中,要想找出一部沒有駁殼槍身影的,還真不容易。能證明這支外國槍完全融入我軍血脈的,有一細節:駁殼槍在射擊時槍口跳動得很厲害,第二發以後的子彈就飛到天上去了。

  我軍指戰員想出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解決方法――把槍身扭轉約90度射擊,跳動的槍口就在水平方向形成了散射面,具有沖鋒槍掃射的殺傷效果。而這個易如反掌的辦法,西方竟無一人想出。據此,歐洲的輕武器評論家說,中國是唯一會使用沖鋒手槍的國家,中國人積累了真正的戰鬥經驗。駁殼槍已物化為一種精神駁殼槍已物化為一種精神,其經典性鏡頭是跳出戰壕時我軍指揮員舉槍一揮:“同志們沖啊!”駁殼槍極具掠過空氣時沉甸甸的分量感,如果換成小巧的勃郎甯會讓人啞然失笑。而李向陽幹脆锉掉駁殼槍準星以便于在腰間的武裝帶裡抽插,一旦出槍必是潇灑地甩手一揮,也成為經典鏡頭。而現代影視作品中雙手握槍的程式化動作讓人感到機械和笨拙。武器裝備隻有進入審美範疇,才可以說能真正産生精神層面的影響。像筆者這樣出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人,大多有着濃郁的尚武情結。而它的萌生主要來自那支無數次進入我們夢境并用木頭親手制作過的駁殼槍,而不是飛機大炮之類。(搜狐網)

  [發表評論][查看評論][發送給好友][打印][關閉窗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