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相親大會”、“男男女女真情告白欲覓知音”比比皆是。身為父母的也坐不安穩了,揣着兒子、女兒的資料擠到相親現場
【故事】
眉兒,女,27歲,小學老師
我的前男友24歲,在廣告公司工作,我們的“姐弟戀”,從兩年前一開始就遭到雙方父母的強烈反對。我媽認為“女不能比男大”,我反抗,她就鎮壓,比我哭得還厲害。男友一家人更常給他開批鬥會,說他不孝。但我們相信,隻要堅持,愛情總有一天能見到陽光。
男友一次次提着大兜小兜的點心、水果,來我家拜訪,可總被爸媽拒之門外,連表白的機會都沒有。一年後他心寒了,我則夜夜失眠。去年國慶我和男友出去玩,我媽得知竟急火攻心,住進了醫院。1個月後,我和男友黯然分手――我們都累了。
【專家點評】
“愛情、親情,并不矛盾”,東方心理教育事業發展中心的心理咨詢師張炜認為,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隻是因為觀念的差異才會出現碰撞。東方文化“以孝為先”,多數年輕人都希望愛情、婚姻得到父母和社會認可,所以當愛情和親情出現矛盾時,會選擇親情。
張炜建議,愛情來之不易,應該珍惜。出現矛盾時,應與父母做良好、全面的溝通,用行動讓老人相信,所愛之人能給自己帶來幸福,讓他們愛屋及烏。父母的意見應該認真聽,但也不要盲從。
而對于那些操心子女婚戀的父母,張炜的建議是,但不控制。
“門當戶對”重要嗎
【現象】
人們普遍認為,“門當戶對”是老年人才有的傳統觀念。但事實并非如此。調查發現:36.9%的女青年認為門當戶對“非常重要”。随着時代的變遷,“門當戶對”已被賦予了新的内容,“是否擁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曆”,影響着部分都市男女的擇偶标準,也為那些想跨過“門檻”并肩攜手的男女,增添了羁絆。
【故事】
陽陽,女,24歲,公司會計
曾幾何時,父母一提“門當戶對”,我就嗤之以鼻。可兩場戀愛談下來,我也成為“門當戶對”論的忠實擁趸。
兩年前,我開始了辦公室戀情,但半年後就分手了。對方和我家也算“門當戶對”,都是鄭州的,父母是公務員,新房也準備好了,但我受不了他家冷冰冰的氣氛,很少溝通聊天,好不容易聚個餐,還規定“吃飯時不許說話”,就連看電視也是一人一台電視機,互不幹擾。
後來,我又談的男友是媒體記者,勤奮、好學,可他農村老家的事太多了,每周都有八竿子打不着的親戚來鄭州求他“辦事”,借錢,找工作,讨要被查扣的車輛……還住在他那兒不走。我清淨慣了,不敢想象将來結婚後,我們家是不是要變成免費客棧!我們又分了。
【專家點評】
周全德副所長認為,門當戶對,古來有之,但現今又有了新含義,還要對文化背景、家庭情況、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做考量。這些“對等”,有助于婚姻穩定。但因為各人對“對等”的側重點不同,有人重視學曆、戶籍、家庭背景,有人重視工作性質、發展方向、生活環境……很難處處如意,這也給“攜手”增加了難度。
周全德建議,年輕人擇偶時,要首先在價值觀念、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方面提前做好溝通。同時還要認識到,對于婚姻而言,“愛”仍是最重要的。能“門當戶對”最好,對不上時,就把各自的“門戶”觀念調整一下,在感情交流的基礎上有所妥協、取舍得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