哕(wʌ)
這個字在普通話中讀yuě,這個讀音在《現代漢語詞典》裡僅有一例,可見此字不常用,此音不常讀。在興化話中,這個字應讀成烏惡(入聲)相拼,這個讀音也很特别,我甚至無法找出一個同音字來。《現代漢語詞典》對這個字的解釋是:其一,拟聲詞,嘔吐時嘴裡發出的聲音,如,哕的一聲,吐了;其二,口語,動詞,嘔吐,如,剛吃完,都哕了出來。
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是《黃帝内經素問》(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于岐伯也),此書大約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書中對“哕”的解釋是:“中央生濕……在變動為哕。”這裡的“哕”就是現在所說的打呃。明帶崇祯末年國子監生張自烈編撰了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正字通》,此書曾是清代編撰《康熙字典》的重要依據,書中有一段話:“方所謂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哕,有物有聲曰嘔。”這裡的“哕”就是“幹嘔”的意思。再後來,“哕”也就有了嘔吐之義了。《儒林外史》第六回有:“口裡作嘔心,哕出許多清痰來。”《西遊記》第七十五回有:“你們快去燒些鹽白湯,等我灌下肚去,把他哕出來。”
在興化話中,“哕”與“嘔”已經是同義詞了:你可以說“幹嘔”,也可以說“幹哕”;你可以說“嘔得一塌糊塗”,也可以說“哕得一塌糊塗”;你可以說“小孩子嘔奶”,也可以說“小孩子哕奶”。
二十多年前,我和友人在興化城搜集“中原才子”宗臣的故事時,就想使用這個字,但終因不得其形而寫成“嘔”字。現在,我可以用這個字來講述這個故事了。
明末嘉靖年間,宗臣因不滿朝政的腐敗遭到奸臣嚴嵩的嫉恨。嚴嵩知道宗臣酷愛司馬相如的賦,就購得一本司馬相如的賦集置于老鼠出沒處,讓老鼠交配的膠液滴在書上,又将這本書陳于宗臣必經之路的書攤上。宗臣見此書如見故友,當即買下。此後,宗臣便經常誦讀書中文章,他在翻書時喜歡用手指沾上唾沫,便在不知不覺中把書頁上的膠液咽進肚裡。一段時間後,宗臣竟腹脹如鼓,常覺有東西往喉嚨上竄,但又哕不出來。
宗臣因病辭官,回到興化城。他築室于如今小南門外滄浪河畔的百花洲,整日讀書其中。一日,他信步來到郊外,一老農認出他來,邀他作客。老農殺了一隻雞招待宗臣,但雞未上桌就被一隻花貓吃掉大半。老農氣極,一刀把花貓砍成兩段。老農靈機一動,就用貓肉燒出一道菜來。宗臣不知是貓肉,竟也吃得有滋有味。回到百花洲,宗臣覺得肚子裡如翻江倒海,一陣劇烈的疼痛後,他嘴裡竟哕出許多已死的小老鼠來。為宗臣治病的中醫見狀,知道他是中了壞人的陰招,把宗臣讀的書拿來一看,便明白了究竟:宗臣把書頁上的膠液咽進肚後,肚子裡便生出一些幼鼠;他無意中吃了貓肉後,那些幼鼠自然被克而亡。
宗臣康複後,赴京任職。雖然他隻活了36歲,但他卻給後世留下了光彩的道德文章。
來源:人文泰州公衆号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