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出:人在從兒童時期過渡到青年期的心理發育中,大緻要經曆這幾個階段:兩小無猜期、兩性疏遠期、兩性愛慕期和正式婚戀期。但有些青少年在兩性疏遠期中可能會有另一種自然傾向——同性依戀。
心理學研究表明,青春萌動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誼,急切尋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促膝長談悄悄話。同時,他們又正處于對異性的排斥階段。在學校裡,異性學生之間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現明顯的男女生分界。在與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結識年齡稍長的,能保護、了解和愛護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則願意和見多識廣的人交往,而且特别崇拜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事業有成的“哥哥”。開始時是效法,進而發展成為愛慕依戀。這種情結的發展在兩性疏遠期是十分自然的。因為在這個階段,異性之間的交往和親近最容易受到同學們的注視和非議,而同性間的接近和親熱,則得到贊許和鼓勵,這種同性的友誼也就容易帶有愛慕傾向,進而出現依戀情結。這種青春期同性依戀畢竟與同性戀有區别,我們決不能把學校裡男女同性間的比較要好或親密的現象一概視為出軌。有同性依戀傾向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很快會成長到兩性愛慕期,一般不會發展為同性戀。盡管如此,學校和家長對這類同性依戀現象也不能不予關心,應注意同性依戀對孩子身心發展産生的影響。如果同性之間過分依戀,就容易使孩子喪失與異性交往的機會或興趣,從而導緻未來對社會生活的适應障礙。
面對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戀情結,家長和老師所能做的,是鼓勵孩子與更多同學交往,不要陷入兩個人的小圈子;更要鼓勵她們與異性同學建立友誼,以便發展她們的性别認同感。如果經過認真長久的觀察了解,确知孩子是同性愛的性别取向,也不能強迫其改變。同性戀既不是罪錯,也不是品質問題,對他人、對社會都無害。隻要其行為能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就不應受到指責和歧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