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對兒子的性教育。
有些家長認為,既然應該培養男孩子的勇敢和果斷,那麼和兒子相處的時候,就不能顯出太親近的樣子,那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将來處理事情肯定優柔寡斷,沒有主心骨。
其實,男孩子首先是“孩子”,和女孩子一樣,他們也需要肌膚之親,特别是來自爸爸的摟抱和撫摩。這種充滿溫情的觸摸,會有助于他們從小形成安全感,讓他們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真摯的感情聯系,應該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學會如何去以尊重為前提地愛别人。
肌膚之親是反映和傳遞諸如“愛”、“支持”的基本手段。可是很遺憾,由于傳統觀念使然,目前我們的社會特别缺少這些,特别是父子之間普遍地缺乏這樣的親情。我們的家庭中,父親往往是最忙碌的一位成員,在子女的撫養上付出很少,而孩子對此是十分敏感的。
越早越好越真實越好
付出少的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卻不少,“你應該有出息”,“你應該成材”,“你的成績必須好”,“你要考上大學,咱們家都是大學生”……可就是不大關心兒子的健康、興趣和實際能力,這讓兒子十分失望。好不容易看到爸爸的臉色比較“晴朗”,兒子剛開口說說班上的事情,就被爸爸打斷:“今天作業多嗎?還不趕快去做!”這樣的爸爸很難赢得兒子的尊重與信任,相反,隻會給兒子帶來不愉快的回憶,可能引發他的對抗或破壞性行為。
别小看“愛的教育”,它恰好是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謂“性教育”并不是講解性技巧的教育,孩子不會在某個早晨醒來時忽然提出一堆性的問題,但他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随時提出各種各樣與性有關的問題。幼兒園的小男孩看到女孩子蹲着尿尿,他會問“為什麼她不站着尿尿?”還會好奇地彎腰去看個究竟。正給他講故事的時候,他會沒頭沒腦地問:“我是爸爸生出來的,還是媽媽生出來的?”
在愛的教育基礎上,對孩子的性教育應遵循兩個原則,越真實越好。這樣不會傷害孩子的求知欲,不會在将來了解真相後得出“性是見不得人的肮髒事情,否則父母為什麼避而不談”的結論。
兒時打好基礎“”完成過渡
一般來說,孩子不會提出太超前的問題,回答他們的問題時,可以先問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這樣就不會誤解他的意思了,要明确了解兒子究竟想知道怎樣的性信息,然後盡力解除他的困惑。除了有把握的以外,父親需要事先閱讀一些書籍,必要時可把有關書籍推薦給兒子看,這比自己談更有效。但要遵守“不急不惱”的原則。孩子提出問題,說明他愛動腦筋,家長無需緊張擔心他“怎麼一天到晚淨想這個”。有位父親的做法很值得借鑒9歲的兒子在家裡請客人吃飯時,突然在飯桌上提問,當時氣氛有點尴尬。孩子的想法很簡單,有客人在的時候,提出沒有把握的問題,爸爸不會生氣的。這位爸爸果然很沉着,他先肯定兒子提的問題好,然後告訴他,等晚飯後休息的時候,爸爸再給你講。
進入青春期以後,兒子反倒不再問這類問題了,好像對性問題不再感興趣。其實不然,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他們對性的興趣正呈現爆發增長的勢頭。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才閉口不談。此時的男孩(或女孩)往往覺得老師、家長講授的知識太簡單、太籠統,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如果父母覺得孩子不問正好,省去講解的麻煩,那孩子們就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适得其反。家長應利用電視、報紙的情節、内容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共同讨論怎樣處理好與異性的交往、朋友和學習的關系,受到别人尊重也尊重别人等問題,以理服人,不強加于人,幫助兒子順利從青春期過渡到和性生理的成熟期,開創他的美好人生。
如果你是這樣一位父親,兒子一生都會信任你,重視你對他提出的建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