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請不要忽略兒童的心理問題

請不要忽略兒童的心理問題

情感 更新时间:2024-12-16 05:25:49

  導讀、一臨近考試就生病、見了人就躲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種種現象,常被家長忽視。

  導讀、一臨近考試就生病、見了人就躲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種種現象,常被家長忽視。殊不知,這些很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的征兆。日前,一項調查顯示,七成兒童心理問題被忽視,并給他們今後的人生設置了障礙。

  青春期性心理問題應對措施

  考試焦慮症

  平常考試化 考試平常化

  眼看着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即将來臨,來醫院咨詢的考生父母也越來越多。“我家的孩子平時學習都挺好,但是一到考試就失手。平時小考也就算了。萬一高考也這樣可咋辦?”“我們家孩子現在茶飯不思,晚上也睡不好覺,考試是重要,萬一試沒考好把身體弄壞了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在考試前,絕大多數考生都會出現或輕或重的焦慮情緒。想想這不僅是一次考試,而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擇和分岔口,有些緊張其實是很正常的。其實,适度的焦慮有助于孩子在考試時發揮到最佳狀态,如果孩子真的一點都不緊張,一臉無所謂的樣子,家長們反而需要有所擔心了。>>>青少年性心理問題日易嚴重

  但是,也有些孩子身上的焦慮情緒表現得比較明顯。他們在心理上表現為過度的緊張、擔憂、恐懼;在軀體上則出現吃不下飯、嘔吐、腹瀉、頭暈、頭疼等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症狀。具體說來,他們可能會上課心不在焉,十分焦急自己馬上臨考卻仍然什麼也記不住;煩躁不已,見到任何事情都有發火的欲望;坐立不安,總覺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浪費時間;吃不好,睡不香,精神一直萎靡不振。通常,在臨考前一個月左右,孩子出現這些症狀的幾率最大。

  可能有些人會問,是不是平時成績特别好或是特别不好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考前焦慮?其實也不絕對。考前焦慮其實是壓力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來源于兩點,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水平;二是對于結果的接受程度差,因為過分關注成績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因此,從心理調節上來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有一顆“平常心”——平常考試化,考試平常化。平時的模考要認真對待,讓自己多體驗進入考場的感覺,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學上常用的“脫敏”療法。其次,要樹立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考好,即使不超常發揮,也能保持一貫的水準。同樣,假設自己可能發揮不好,那就想想,也許是題目比較難,其他同學也有可能失手。再次,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哪怕一天不看書,舒舒服服睡上十幾個小時也沒有問題。最後,多運動讓自己出出汗。對于考前的孩子來說,運動可以讓他們從頭到腳重新尋求一種新的平衡——讓大腦從興奮到平靜,讓身體從平靜到興奮。有張有弛,身體才能保持最佳的狀态。

  攻擊性行為

  小霸王多是跟父母學的

  案例。在學校裡,他是出了名的小霸王,隔三差五就把同學的文具弄壞,或是把同學打哭。老師三天兩頭地往家裡打電話,其他家長也反映我兒子就像《機器貓》裡的胖虎一樣,别人見了都得躲着。我是好話說盡了,打罵也用上了,他就是改不了這欺負人的毛病。

  家裡有這樣的小霸王确實讓人撓頭。“一般來說,孩子出現的攻擊性行為,大概因為以下兩類原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兒童精神醫學學組委員梁月竹說,一類是“心理沖突”,屬于發育問題;另一類則屬于病态的範疇了。有些孩子,可能因為在家裡、學校比較受冷落,希望通過“暴力”的方式尋求别人的關注;還有些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習得性”的,他們從父母或電視裡學到這些,認為暴力才能解決問題,“這兩種有原因的攻擊性行為,都屬于發育問題”。還有些孩子,因為自身煩躁、心性不穩定,或是有被害妄想而無緣無故地去攻擊他人,就是病态了。

  梁月竹解釋說,孩子出現這種行為,跟父母和管教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有可能父母關系不和,在家裡經常吵罵,孩子潛移默化就會把這種交流方式學了去。也有可能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于苛刻,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就打罵孩子,同樣會讓孩子覺得,在解決和其他同學的争端時,也要采取這樣的方式才能達到目的。但是,一旦家裡出現了小霸王,很多家長不是過分遷就就是過分苛責,這樣,不但沒有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反而會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嚴重者可能會危害社會,輕者會處理不好跟同事、朋友、親人的關系,與社會格格不入。>>>僞裝高潮是否女性性心理問題

  因此,如果家裡有了小霸王,父母首先應該檢讨糾正自己的行為。并且阻止孩子接觸不良傳媒,特别是暴力影視劇。此外,還要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告訴他們,遇到的是什麼事情;要考慮解決問題的幾種方法;應該選擇哪一種最好的方法去解決。比如可以問問孩子,如果你想得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該怎麼辦?在孩子不知情的狀況下,可以創設真實的情景,檢查他是否真正學會解決問題。如讓一個學生假裝不小心,把他的書本碰掉,看他如何解決。家長和老師可根據解決途徑的好差,給予獎勵或建議。

  學校恐怖症

  小時太溺愛長大怕上學

  案例,成績名列前茅,跟同學也相處得非常好,三好學生年年有他的份。到四年級時,因為工作調動,張先生舉家遷往另一個城市。換了個學校之後,張先生覺得兒子整個就像變了個人。老師總反映他上課不聽講,和同學也很少交流,這可愁壞了張先生一家。

  “其實,孩子不願意上學,多少是種可以理解的行為,就像許多大人也不願意上班一樣。” 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解釋說,這屬于一種适應障礙。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小學到中學,由于孩子的适應能力比較差,就很有可能出現“恐學”的表現。還有一種情況,可能孩子在學校裡不能跟同學融為一體,或是經常被老師批評、有其他同學欺負他,都有可能導緻“恐學”的産生。>>>“男人花心”是心理問題

  “恐學”并不像“廣場恐怖症”、“高樓恐怖症”等,有明确的定義,真正因為怕上學到了病态的比較少見。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上學、換班、換學校都是一種可以适應的狀态。楊甫德說,那些不能适應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小家長過度溺愛、過度保護,覺得自己的家就是一座大山,突然要上學要離開這座大山了,内心覺得失落,無法适應這種分離狀态。尤其是到了學校可能面對老師的批評或同學的孤立,就更加不想上學了。如果孩子從小就跟小朋友們一起玩,提早 “适應”了社會和人際關系的處理,出現“恐學”的幾率會低得多。

  所以,家長一定要尋找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當發現孩子有不肯上學的現象時,家長應該與他們談心,盡可能了解所有與他們上學有關的情況。要注意開導,不要采用簡單恐吓的辦法,迫使孩子去上學,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創傷。要正面誘導,講清上學和将來工作的關系,讓孩子在認識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種強迫性、懲罰性的言行。

  選擇緘默

  多交幾個朋友

  如果孩子在家裡好好的,到了學校和人多場合就不說話了,很多家長就問,這是不是說明孩子過于内向了?

  其實,孩子這種選擇場合開口的情況,也被稱為選擇性緘默。“要明白選擇性緘默絕對不是孤獨症,家長們可以不必擔心。”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季建林指出,該病的起病年齡可能在四五歲或七八歲。孩子在發病前智力正常,已有相當的語言能力。對少數熟悉的人,孩子可正常講話。但與外人交往時僅用手勢、點頭或搖頭表示自己的意見,偶爾也用文字表達。>>>男性心理問題藏而不露

  “說到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就是現在的孩子過得太獨了。”季建林表示,一旦突然進入幼兒園或學校,很難适應這種和同齡人交往的場合。從某些意義上來講,也可以說是一種社交恐懼。

  小編語。如果孩子還小,要讓他們多和陌生的孩子玩。大點的孩子,可讓他們與一個熟悉的人在一起。還可以讓他們通過電話、網絡聊天等方式與人交流,直到他們能直接溝通。

  更多精彩推薦:

  青春期性心理問題應對措施

  女性接受哪方面性教育?

  女孩的性是這樣悄悄成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