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你為何追求中性化?我的女兒

你為何追求中性化?我的女兒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5-14 04:29:41

  人一出生,就帶有自己終生不變的性别,由于性别的不同,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造成了他們兩性心理上的差異。

  人一出生,就帶有自己終生不變的性别,由于性别的不同,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造成了他們兩性心理上的差異。但去年的超女冠軍李宇春風靡神州,這個修長帥氣的女孩以不尋常的中性姿态出現在超女話筒前,清爽灑脫,台風和舉止頗具紳士風度,一下子博得衆多擁趸,掀起了一股“李宇春現象”。而在今年的比賽中,就出現了衆多模仿她的選手,女孩子也一身中性的打扮,甚至打扮成了男孩子樣。特别是學校中的一些女生也趨同模仿,性别差異日趨模糊,讓做父母的憂心忡忡,不知該如何對待這種現象。

  女孩追求中性化的幾種心理動因

  一、追求标新立異。在這個張揚個性的時代,有個性才會更有吸引力。反傳統、求新,成為女孩吸引人的亮點。所以有些女孩借助中性化來得到更多的認同。有些女生從來不穿裙子,喜歡穿寬松的T恤,言談舉止模仿男生的樣子,在校園裡到處走動;這樣的行為吸引了其他一些女生的喜愛和崇拜。處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很“愛美”,在她們眼裡,流行就是美。于是就去效仿、跟風。

  二、家庭教育的導向。大多數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家長考慮到社會競争的壓力,會要求女孩子能夠自立,不要依附男人等,于是便向着男性化的方向去培養她們。“男性化教育”包括鼓勵孩子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影響他人、領導他人,在職業選擇上也能夠從事一些傳統觀念看來女性不适合從事的工作。據一項調查顯示,目前超過90%的家庭使用趨向男性化的方式來教育女孩。

  三、不喜歡自己的女性性别。一項對“青春期性心理研究”的課題調查發現,對自己性别不滿的女生比例已占50%。她們對自身性别不滿,是因為覺得做女性意味着軟弱受欺負,會受到性騷擾,學習會越來越比不過男生,在就業等方面容易受到歧視。因此,她們想當男孩,自然在言行舉止方面對中性化容易認同。

  四、想得到與異性的友誼。因為女孩總被要求要“端莊、内斂、本分、淑女”,使得她們容易處于生活的被動狀态,喪失了人際交往和選擇的主動權。而很男性化的女生,就像她們的打扮像男孩一樣,性格也可像男生一樣直爽、灑脫,愛開玩笑,容易和班級裡的男生打成一片,甚至能稱兄道弟,滿足了她們青春期渴望與異性交往的心理需求。

  女孩的中性化是好是壞

  一般說來,在社會現實中,男孩都肩負着“像男子漢那樣”的期待,女孩也承擔着“像個女孩樣”的期望。這種與一般社會的角度所期待、希望的特征相适應的各種性格特點的總和,如行為方式、遣詞用語、風度氣質、服裝打扮和興趣嗜好等,被稱之為“性别角”。

  倘若我們提出“哪些性格特征對于女性來說是最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這個問題,那麼不論我們去問什麼人,他們所說的女性特征的核心部分都是基本一緻的,即使女學生也不例外。這些特征有、溫柔、體貼、懂禮儀、文雅、感情細膩、善于裝束打扮等。

  既然有了性别角色的區别,因而也就有了性别角色的期待。人們會按照這些期待去要求、評價和決定是否接納現實中的每一個男男女女。如果作為一個女孩,她的性格不符合人們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如做事莽撞,說話粗野,穿着邋遢,整天瘋瘋癫癫、打打鬧鬧,别人就會說她“沒有個女孩樣”、“是個假小子”,因而在态度上不尊重她,在情感上疏遠她,在行為上排斥她。對于她自己來說,因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認同和接納,就會在内心中産生一種孤獨、痛苦、迷惘的情緒體驗,使她的許多正常的心理需求如歸屬需要、受尊重的需要、愛與被愛的需要都得不到滿足。這樣輕則會導緻她與生活難以融入,重則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

  不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性别角色也不易極端刻闆化。一個太女性化、極端陰柔的女人,往往也有不接受自己、勇氣不足、創造力較低等問題。反之,那些兼具男女優秀性格品質、剛柔相濟的女性,她們在許許多多環境中,要比那些隻單一地具有所謂女性氣質的女性表現出色。她們有自信,善于抓住機遇,心理抗挫折力強,心胸開闊,富于冒險精神。所以有人提出男女雙性化的概念,即同時兼具男性氣質和女性心理氣質的個性特征,是一種理想的人格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女孩适當的中性化是有積極意義的。

  “雙性化教育”打造完美人格

  目前“雙性化教育”是一種家庭教育新理念。該理論認為,在教育孩子時,過于嚴格、絕對的性别定型(即男孩隻培養其粗犷、剛強等男性氣質,女孩隻培養其溫柔、細緻等女性特點),隻會限制他們智力、個性健康全面地發展,最終在社會适應、情緒調控、壓力化解以及處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種人際關系上,都劣于那些“雙性化”的男女。

  而“雙性化”人格是一種綜合性的人格。這類人适應能力強,并能在各種情況下取得成功。

  在這類人身上,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興趣、能力和愛好,尤其是心理素質方面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長處與優點。如“靜如淑女,動若英豪”,“綿裡藏針,柔中有剛”等成語描述的完美人格一樣,集男性與女性人格個性之長,從而形成孩子理想的心理性别角色。

  如何培養孩子的“雙性化”人格

  首先,父母要經常查看自己的語言與行為是否有性别認識偏差,并随時糾正,以免自己的語言傳遞給孩子消極的信息。比如,高中一年級開始學習立體幾何,很多女孩甚至其父母就可能這樣認為,學不好。因此父母就應該注意調動女孩學好立體幾何的積極性,堅信她們一定能學好,這樣,父母本人消除了對孩子性别的偏差,就為培養孩子“雙性化”人格奠定了基礎。

  其次,要消除孩子自身存在的性别認識偏差。初中學生中,許多女孩受生理和心理發育的影響,對理科學習(如數學和物理)失去了興趣,甚至産生了焦慮和畏難情緒。此時,父母應幫助女孩端正學習數學和物理的學習态度,勇于去面對數學和物理,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強調數學和物理學習的重要性,使她們知道這兩科學習不好,将會直接影響到她們的升學和就業;還要幫助她們改進學習數學和物理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她們在這兩門學科上取得成功。

  另外,父母應該鼓勵自己的孩子和同齡的異性進行正常的交往,為男女孩子創設交往的機會,促進他(她)們之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在雙性化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順其自然和避免走極端。在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時,必須順其自然,切忌威逼強迫,不然效果會适得其反。另外,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也要有分寸。要是男孩學過了頭,就會顯得“娘娘腔”;女孩學過了頭,就會成為“假小子”。這自然就不是“雙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在對孩子進行“雙性化教育”過程中,有兩點特别值得父母注意,然後再兼容異性個性中一些優秀的東西,這樣有主有輔,孩子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性格優勢,絕不能本末倒置。另一點是父母不必把人性格中許多品質截然對立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