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百科内容
古今檔案載體形态
返回檔案百科目錄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檔案已伴随人類走過5000多年的曆史,忠實地記錄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世界各文明古國都留下了形态各異的檔案遺産,反映了人類邁出的每一個步伐,成為我們了解祖先,認識過去,展望未來不可或缺的依據。我國檔案工作的曆史源遠流長,現存最早的檔案是商代的甲骨檔案,之後又出現了青銅銘文檔案、簡牍檔案、金石檔案、缣帛檔案等,以及我們今天所看到最多的紙質檔案。近百年來,由于科技的發展,檔案的形式日漸增多,大量出現了照片、錄音、錄像、縮微、光盤檔案等。但“檔案”一詞的出現卻是在清代。清代學者楊賓在其所著的《柳邊紀略》中寫道:“邊外文字,多書于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貯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挂壁若檔故也”。這是有關“檔案”一詞的最早記載。下面讓我們簡要回顧人類有史以來璀燦的檔案文化遺産。
古代刻寫在粘土闆上的文書。是西亞地區古代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赫梯、波斯和亞述,古埃及和古希臘的遺物。其文字因筆畫一頭粗一頭細,狀如楔子,故被後人稱為楔形文字。作為檔案保存的泥闆在末端刻有該文書的關鍵詞或主題詞,以便分類保管。泥闆文書一直被使用到大約公元一世紀才逐漸淘汰。
古代用紙草紙制作的文書。紙草又稱紙莎草。是尼羅河下遊沼澤地帶生長的一種植物。紙草紙比岩石、泥闆輕便,易于書寫,約從公元前30世紀開始被廣泛使用。紙草檔案最早于1752年發現于意大利,已發現的紙草檔案包括房地産契據、合同書、測産清單、公務決議、書信、古典著作等,其中著名的有都靈紙草、萊頓紙草、哈裡斯大紙草等。
中國古代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原始記錄。主要産生于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的占蔔活動中。殷墟甲骨檔案于清光緒年間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内容廣涉當時社會的階級與國家狀況、農業生産、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以石為載體的書史銘文。曾廣泛産生于古代東方各奴隸制國家。大凡紀功頌德、頒布憲令、誓盟立約以及一切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昭示未來。中國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檔案是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東遷後的記功石刻。此外,大量的墓志也是中國古代石刻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以竹木為載體的公私文書。簡指竹片,稱竹簡;牍指木片,稱木犢、木劄、木簡。兩者又可通稱為簡。形狀狹長,稍寬的木簡又稱為方。中國古代紙張出現以前,簡牍曾是一種主要的書寫材料,最早約産生于先秦,曆經春秋戰國、秦漢,直至東晉末年(5世紀初)紙張普遍應用後才基本絕迹。
古代和中世紀用羊皮紙制作的文書。公元前2世紀,小亞細亞的帕加馬人用牛羊皮代替了紙草
中國古代以絲織物為載體的公私文書。缣帛是古代絲織品的通稱。缣帛質地優良、柔軟輕便、幅面寬廣,宜于繪畫書寫,所以春秋時已用作書寫材料。缣帛檔案最早發現于1942年被盜掘的長沙戰國楚墳墓,既有文字,又有圖畫,但原件已流失國外。
以紙張作為載體的檔案。紙張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公元2世紀後,紙逐漸在中國内地和西北地區廣為使用。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一座西漢墓中,出土了約公元前179――前150年間的紙質地圖殘片,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紙質檔案。
以音響、形象等方式記錄知識信息的特殊載體形式的檔案。亦稱音像檔案、視聽檔案。包括照片、影片、錄音、錄像檔案等。聲像檔案具有真實記錄性、選材典型性、視聽形象性、藝術美感性、交流通用性的特點。
以代碼形式和特定結構記錄在計算機存儲載體上的、計算機能夠識别處理的檔案文獻信息。包括兩種:一是在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和無紙辦公系統的部門形成并歸檔的機讀文件;二是将傳統類型檔案信息輸入計算機,由此轉換而成的機讀檔案。
(摘自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主辦《國際檔案周宣傳專刊》)
檔案百科其他鍊接:
“檔案”一詞的由來
“蘭台”一詞的由來
古今檔案載體形态
古代檔案館庫
世界檔案之最
二十世紀中國檔案界“四大發現”
“清宮八千麻袋檔案”事件
我國曆史上的六首國歌
僞造印章制作假檔案溫嶺鄭某被判刑
加拿大、美國檔案工作一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