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最大的好處就是拿來就能用?《傷寒論》27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指由脾陽不足導緻下利,無口渴之症282條“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是由腎陽不足所緻下利,伴有口渴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傷寒論最大的好處就是拿來就能用?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傷寒論》27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指由脾陽不足導緻下利,無口渴之症。282條“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是由腎陽不足所緻下利,伴有口渴症。
脾陽虛與腎陽虛臨床表現均有下利,不同點在渴與不渴,如何理解?
第五版《中醫診斷學》關于脾陽虛與腎陽虛描述如下:脾陽虛以脾失健運與寒象表現為審證要點,臨床症見,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腎陽虛以全身機能低下伴見寒象為審證要點,腰膝酸軟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萎靡,面色㿠白或黧黑,或陽痿,婦女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洩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洩瀉,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舌淡胖苔白,脈沉弱。
脾陽虛與腎陽虛均有寒、瀉、浮腫表現,不同的是,脾陽虛以脾失健運為主,如納呆、腹脹、食不消化等;腎陽虛在全身機能低下基礎上,突出表現為生殖機能低下,如陽痿、宮寒不孕等。雖未提到渴與不渴,但筆者認為,脾陽不足,運化功能失常,不能将水液轉化為津液,故有口渴表現;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影響膀胱,一方面在下焦出現小便不利甚至水腫等症狀,另一方面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亦必伴有口渴。
再從口渴病機進一步探讨分析。渴,形聲字兼會意字,從水,曷聲,水枯竭,後作“竭”。左邊的三點水是形符,表示跟水有關,右邊的“曷”字是聲符,讀hé。兩形合一,指水已枯竭。古人之所以用“曷”字作聲符,因為“曷”字有大聲喝止的意思。喝令停止,指水不流動,引申為幹枯。
在體内,陰津匮乏則燥,燥則渴。清代名醫尤怡将燥分為“陰竭之枯燥”和“陰凝之枯燥”,是對燥證形成的高度概括。其又雲:“孰知不藏精之人,腎中陽氣不鼓,津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見。才用附子助陽,則陰精上交于陽位,如釜底加薪,則釜中之氣水上騰,而潤澤有立至者……蓋陰凝之枯燥,與陰竭之枯燥,霄壤懸殊,萬一誤投,死生立判,不可不細審也”。“陰竭之枯燥”乃熱邪傷陰所緻,是體内津液的絕對不足,症見渴欲飲水,治療以養陰清熱為主。“陰凝之枯燥”由陽虛寒凝,氣不化津,津液停聚而不能輸布所緻,是津液的相對不足,其本質并非津液虧虛,而是津液化生與輸布失常,故見口渴。
脾陽虛與腎陽虛均可導緻“陰凝之枯燥”,臨床上可有口渴表現。盡管同為“陰凝之枯燥”,腎陽虛之“枯燥”程度較脾陽虛明顯偏重。腎陽為全身陽氣之根本,腎陽虛可以導緻脾陽不足,形成脾腎陽虛。脾陽不足者,可以通過“益火補土”治療,即通過溫補腎陽達到補脾陽之目的,所以張仲景針對脾陽不足有“宜服四逆輩”之治療方法。針對腎陽不足,張仲景或用腎氣丸治消渴病“以飲一鬥,小便一鬥”,或用瓜蒌瞿麥丸治療“小便不利”而“其人若渴(苦渴)”,或用五苓散治“消渴”(71條)、“煩渴”(72條)、“渴欲飲水,水入則吐”(74條)等。
綜上所述,脾陽不足與腎陽不足均有口渴表現,張仲景所謂“太陰不渴,少陰渴”是相對而言,即太陰口渴程度較少陰口渴為輕,微不足道,故曰不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