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勤勞智慧的撒拉族婦女為給祖國建國70周年獻禮正在認真地刺繡一副精美作品。
你知道中國哪個省份的少數民族最多嗎?
我問的不是少數民族人口數,而是指族别。估計很多人都會說是雲南,雲南确實是一個民族成分非常豐富的省份,共擁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15個為雲南特有。但是很可惜,擁有最多的是青海省,在這片廣袤的高原大地上,生活着56個民族中的43個,其中撒拉族為其獨有。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縣,循化也是中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被稱為"撒拉族之鄉"。這裡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地帶,位于祁連山支脈拉雞山的東端,四面環山,黃河從這裡流過。《禹貢》一書稱:“禹劈積石,導黃河自此始,沿流而下,直至龍門”,白話就是:大禹當年在這裡治過水。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在漢文史籍中還有“撒拉兒”、“沙剌”、“撒剌”等多種寫法。有人認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傳說撒魯爾即烏古斯汗之孫、塔黑汗之長子,唐代時曾居中國境内,後西遷移民中亞,元代時取道撒馬爾罕又返回了中國,之所以會在循化定居,傳說是因為一匹白駱駝。
在循化街子鄉團結村,有一處青海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駱駝泉,泉水不大,在撒拉族心中卻是他們最神聖的地方,因為此乃撒拉族發祥地。
相傳7百多年前,撒拉族的祖先還居住在中亞的撒馬爾罕,頭領是一對兄弟,因民望太高而遭國王忌恨,被迫去國離鄉四處流浪。他們帶着同族18人和駝隊東行,其中有峰白駱駝馱着故鄉的水土和《古蘭經》。一路經天山,過嘉峪關,繞河西走廊,渡黃河,輾轉來到積石山下,是夜白駱駝走失,次日找到時發現白駱駝已經化為一塊白石卧在一眼清泉旁邊,背上的水土和聖經卻安然無恙,兄弟二人一試泉水,發現與故鄉無異,遂決定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在此後的700年時間裡,他們不斷吸收當地藏、回、漢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單一民族:撒拉族。
上圖的碑文就詳細地記錄了這段曆史。
為了保護聖泉駱駝泉,撒拉族人在泉邊修建了圍牆和鐵栅欄,圍牆内種上松柏、果樹和鮮花,還在園内泉邊雕塑了三座不同形狀的大型駱駝石雕像,以及水榭亭閣等。
駱駝泉景點面積約為3500平方米,呈長方形,中央部分為一長約40米、寬約20米的水池,泉水從池中央的泉眼中湧出。
換一個角度看駱駝泉,不僅神聖,而且看到了美。
泉眼處被很好地保護了起來,從此圖也能看出撒拉族在木雕工藝上的精湛技術。
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他們成為少數民族中最會做生意的人,甚至有高原溫州人的稱呼,一組數據便能說明:撒拉族目前人口約10萬 ,但在全國各地開拉面店的便有4萬之多,占比超過30%,拉面店利潤率超過50%,堪稱最賺錢的生意之一。
賺了錢的撒拉人回到故鄉後最大的愛好大概就是蓋房子,而且他們蓋的房子極具藝術性,最大的特點是:裝飾以大量的精美木雕,這一方面說明了撒拉人的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應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極高的審美。
相比現在四合院式的居住環境,撒拉族的傳統民居也很有特色,這種叫做“籬笆樓”的房子在2007年被列為青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籬笆樓為木石土結構的平頂式建築,因樓房牆體大部分用樹條笆樁編制而得名,目前遺存的都是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其樓體框架均由木質良好的松木構成,牆體用雜木枝條編織,兩面抹以草泥,既節省建築材料,又可減輕樓體重量,因為牆體中空故而冬暖夏涼、透氣性強。
此外,房子的門窗和柱子大多雕飾有各種精美的圖案。
這些房子距今都已經有數百年了,保存如此完好,實在讓人驚歎,能夠對抗歲月和風雨的,除了後人的細心維護,也取決于房屋本身的高質量。
我們除了能在駱駝泉内看到傳統的籬笆樓,還可以去撒拉爾故裡民俗文化園去更好地感受這個少數民族的曆史、文化以及建築。
上圖為傳統的撒拉族民居。
撒拉族不僅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開拉面館,如果有幸去到循化,還可以去撒拉人家吃上一頓典型而豐盛的傳統撒拉家宴。
撒拉族的食物以面食為主,但會以花卷、饅頭、烙餅、馄鍋馍、面條、面片、拉面、擀面、散飯、攪團和糊糊等各種形式呈現。
肉食以牛、羊、雞肉為主,不吃豬、狗、驢、騾、馬等不反刍動物肉、一切兇猛禽獸的肉、血液和自死之物。
像這樣的一桌家宴大概1000多塊,你覺得貴嗎?
反正根據現場食客的的吃後感,大家紛紛表示:一點都不貴!
讓首席村婦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種叫“芽面”的食物,用發芽的小麥磨成粉制作而成,再加上核桃碎葡萄幹等各種建國,香甜可口,極其治愈。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撒拉族全部人口不過13萬,可以說是我國人數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雖少,卻創造了如此亮眼的财富和燦爛的文化,實在是了不起的一個民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