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詩經中的農業篇

詩經中的農業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19:17:44

詩經中的農業篇(詩經中的農作物)1

《詩經》中的農作物

節選自鄧言午《詩經中的美食、美酒和性》

獲取食物,無疑是人類勞動的邏輯起點。耕種,對于我們這個奉行“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民族來說,應該是我們華夏文明的原點。

四千多年前,面對帝舜的禅讓之請,善卷推辭說“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置天下于不顧,而追求自給自足的逍遙與自由,這是中國文字第一次提到“勞動”這個詞,沒曾想第一次就把勞動推到了如此之高的境界。

《詩經》中有三篇大量談到了農活勞動、農作物和農具,即《豳風·七月》、《大雅·生民》和《魯頌·閟宮》。東坡有言“去雕牆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适桑麻之野”,我們可以通過這三首詩來感受一下禮樂文明之下先祖們農耕生活的質樸與純真,豐滿和富足。

《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甯?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鳥乃去矣,後稷呱矣。實覃實籲,厥聲載路。

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誕後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

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

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後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此詩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史詩性著作,描寫的是周人的始祖、神話傳說中的農神後稷的出生傳說以及他在農業種植方面的事迹和偉大貢獻;同時,也體現了華夏民族的先祖從原始的漁獵釆食、遊牧畜牧的生活方式得以轉化為農耕生産方式所具備的作物種植基礎和糧食生産優勢。

可以說,後稷對華夏民族農耕經濟和農耕文明的成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牛運震贊歎此詩曰“極神怪事,卻以樸拙傳之,莊雅典奧,絕大手筆!”

此詩前三章描述後稷的出身傳說,即姜嫄在郊野踏着天帝的足迹起舞,心神激蕩,而後休息于幽靜之處,遂有身孕,十月懷胎,後生下一個肉蛋(劉毓慶在《詩經》譯注中論證“達”為“蛋”字之轉音)。

出于對生下異物的恐懼,姜媛曾三次将肉蛋分别遺棄于巷陌、樹林和結冰的河面。最後在鳥的孵化下,肉蛋破、後稷出,哭聲載路。姜媛看見孩子,認為有神靈保佑,趕緊抱回家養育,因遭三次遺棄,所以起名棄,即姬棄。

後稷天生善于耕種,《史記·周本紀》描述道“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麻、菽,麻、菽美”。

曆史上真正的後稷是帝喾和姜媛所生的兒子,黃帝的玄孫,姬姓,名棄,号後稷,出生于稷山。後稷善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唐堯、虞舜時代作為負責農業的官員教授人們種植糧食,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被後人尊稱為稷王、稷神和農神。

後稷被堯封地于邰。到後稷的後人姬劉(公劉)時代,其部落遷居于豳,彼時他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基本上以農耕種植為主了。到了姬亶(古公亶父)時代,其部落遷徙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一帶),就此産生“周”的概念,後稷一支始稱“周族”。至姬發(周武王)時代,武王伐纣,商朝滅亡,開創八百年周朝基業。

詩經中的農業篇(詩經中的農作物)2

詩中描寫後稷具“有相之道”,意識是說他能夠觀察和判斷土地的優劣,從而因地制宜種植出最優秀的作物。

詩中連用“方、苞、種、褎、發、秀、堅、好、穎、栗”十個詞形容後稷所種谷物茁壯成長的整個過程,即:發芽出土、禾苗叢生、植株壯實、逐漸長高、發莖拔杆、吐穗、谷粒灌漿飽滿、健康成長、谷粒初熟下垂、成熟待收。

田地裡各種作物和果蔬旆旆穟穟、幪幪唪唪,枝繁葉茂,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之貌。可見,唐堯時代華夏民族先人們的農耕生活已初具雛形,人們的食物也已逐漸豐富多彩。

豐收時節,喜慶之餘人們還不忘祭祀天地、先祖、農神等。農耕生活方式離不開适宜的土地、水源、陽光和氣候,在遠古時代人們的觀念中,這所有要素都是有相對應的神靈所掌管的,要想風調雨順、和諧發展,必需敬重神靈、供奉神靈。

詩中又連續以“舂、揄、簸、蹂、釋、烝”六個動作來描寫制作用以孝享神靈的米飯(粢盛、齍盛)的過程,搗米、舀米、去糠、揉搓、淘米、蒸煮,一氣呵成、娴熟自如。

剛出鍋的貢品“其香始升,胡臭亶時”,神靈欣然前來享用。正是因為這些誠心正意的祭祀,才使得後稷的族人“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詩經中的農業篇(詩經中的農作物)3

《國風·豳風·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

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

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

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

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

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這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是豳人的“月令歌”。全詩共八章,此處摘錄的是此詩的最後三章,句句言不離“食”字。收獲的季節,豐收的光景,還有對來年的祈福,展現出禮樂文明之下農耕生活的豐滿和富足,以及在順天應時的理性情感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五谷”在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麥、黍、稷、菽”;另一種指“麻、麥、黍、稷、菽”。兩者的區别是有無稻和麻,這取決于當地的水土和作物,能種植水稻的地區取前者之說,否則隻能以麻(籽)代稻而取後者。

詩中提及的糧食有:菽、稻、苴、黍、稷、禾、麻、麥;蔬菜有:葵、壺、荼、韭;水果有:郁、薁、棗、瓜;當然還有酒、肉(春酒、羔羊)。

除了食物,詩中還提到農耕生活的一些活動和場景,如:築場圃(修整打谷場)、納禾稼(糧食入倉)、執宮功(修築房屋)、播百谷(春耕忙種)、納淩陰(冰窖儲物)、獻祭、滌場、酒飨、祝福等。

【稻、麥】應該是指我們至今仍廣為栽種和作為主食的水稻、小麥,或類似的同種作物。

《周頌·豐年》中有“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萬億及秭”,“稌”的本意是指稻子(也有說專指粳稻或糯稻)。亞洲栽培稻主要有籼稻和粳稻兩個亞種,兩者又分别都有粘稻和糯稻兩個變種,各自又可按成熟時期分為早、中、晚稻,其他還有水、旱等分法。

“麥”在《詩經》中多有提及,如《墉風·載馳》的“我行其野,芃芃其麥”、《王風·丘中有麻》的“丘中有麥,彼留子國。彼留子國,将其來食”等,可見當時麥子已是非常的普及。

祭祀農神後稷的頌詞《周頌·思文》中有“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贻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其中“來牟”又名“麳麰”,即小麥的意思,也有說“來”是小麥、“牟”是大麥,詩中從受命于天的角度說明了小麥的種植要普及到全國,養育大衆,不要受到地域疆界的影響。

【黍、稷】“黍”是“禾本科、黍屬、黍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有紅、黑、白(黃)等不同品種,其中紅黍米的粘性最強。其中黑黍也稱“秬”,“秠”是黑黍的一種,一個殼中包含兩粒黍米(詳見《大雅·生民》)。在各家《詩經》的注解裡,黍多指黃米(即現代人所謂的大黃米),有粘性,可以釀酒、制作糕點等。

《小雅·天保》中有“吉蠲為饎,是用孝享”。饎,本意有熟食、黍稷、做飯等意思,此處指置辦祭祀用的酒食。《大雅·浻酌》中有“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其中的“饎”是指黃米,就是黍,“餴”的意思是先用水浸泡然後再烝。

“稷”是“禾本科、黍屬、稷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或釀酒,稈葉可做牲畜飼料,被尊為百谷之長。由于長期栽培選育,品種繁多,大體分為粘或不粘兩類。

曆來很多人把稷解釋說是谷子的一種,就是粟,還有說就是高粱的,這些解釋應該是不準确的。從上述現代植物學分類來看,黍和稷應該是同科同屬的作物,所以《本草綱目》中稱“粘者為黍、不粘者為稷”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風·黍離》中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的描寫,說明兩者當時是被普遍種植的,都是中國最早用于耕作和食用的植物。“詩三百”中有十五篇提到了“黍”,其中有十篇是“黍稷”兩個字合并使用,可見兩者的關系緊密。

另外,本詩中有“黍稷重穋,禾麻菽麥”,《魯頌·閟宮》中有“黍稷重穋,稙稚菽麥”。“重”是“穜”(音tóng)的借字,指早種晚熟的谷物,而“穋”是指後種先熟的作物。我們不妨可以大膽的假設一下,黍和稷是否是不同時節種植且粘性有差異的同一種作物呢!

【禾】其本義是谷類作物的統稱,亦泛指莊稼,但在古代禾多指“粟”。《說文解字》中有“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廣雅·釋草》中有“粢黍稻其采謂之禾。蓋凡谷皆以成實為費,禾象穗成,故為嘉谷之通名。谷未秀曰苗,已秀曰禾。”

“粟”是“禾本科、狗尾草屬、粱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即今人所謂的小米,也稱作粱、黃粟、粟米,它不僅供人類食用,還有入藥之功效,又可釀酒,其莖葉又是牲畜的優等飼料。粟的抗旱能力超群,還耐貧瘠,又不怕酸堿土質,所以有農諺曰“隻有青山幹死竹,未見地裡旱死粟”。

未去稃殼的粟就是在中國北方多被稱為“谷子”的作物,其稃殼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顔色,因此被稱之為“粟有五彩”。按其粘性不同,粟可分為糯性和粳性兩類,紅色、灰色者多為糯性,白色、黃色、褐色、青色者多為粳性。我們今天食用的小米主要是以黃色或間白的淺黃色為主,即俗稱的小黃米。其他顔色的小米如今不常見于食用。

粟另外還有兩個品種,白梁粟和赤梁粟,即“糜”和“芑”。

穈,《爾雅·釋草》中認為是“虋”,即赤梁粟,粟的一種。穈初生時葉純赤色,生三四葉後,赤青相間,七八葉後,色始純青。

芑,也是粟的一種,又名白梁粟,《爾雅·釋草》中稱白苗,初生時葉發白色,後逐漸轉青。芑的另一個意思是一種苦菜,《小雅·采芑》中有“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田”即是描寫采苦菜。

粟的野生種狗尾草在中國遍地皆是,它和粟形态相似,容易相互雜交,但是不能食用。

至于今天我們種植的高粱,古代稱“秫”,則是“禾本科、高粱屬、高粱種”的作物,大多數生物學家認為其來源于非洲,同中國古代的“粱”不是一種植物。

【荏、菽】荏,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為方形,葉子稱“白蘇”橢圓形、有鋸齒,嫩葉可食,開白色小花,種子稱“蘇子”,可榨油,也可研磨後熬粥食用。

菽,豆子的總稱,據有關考證漢朝以後才稱豆。有成語“菽麥不分”即指豆苗和麥苗分不清楚,引申的意思指好壞、是非不分。也有認為“荏菽”即指豆子的總稱。

【麻、苴】麻,一年生草本植物,皮和莖經漚制可以做麻衣、繩子等,現代人将其用作造紙的原料。麻的籽稱“苴”,可食用,所以在古代被列為五谷之一,現代人多将其用來榨油,是很好的食用油。

詩經中的農業篇(詩經中的農作物)4

《魯頌·閟宮》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後稷。

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麥。

奄有下國,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奄有下土,缵禹之緒。

此詩是“詩三百”中最長的一首,全篇九章共493個字,而且是為數不多的在文中提及作者姓名的篇章,即第九章之“新廟奕奕,奚斯所作”中的奚斯。奚斯,亦名公子魚,春秋時魯國大夫,典故“奚斯之聲”即源自此人。但是,關于對此詩中這一句的理解,自古就分兩派,一說奚斯是主持建造閟宮的官員,另一說奚斯就是此詩的作者,甚至說《魯頌》現存的四首詩都是其所作。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閟宮是魯僖公新建的祖廟,而此詩就是通過叙述閟宮的建造來歌頌僖公的豐功偉績。因為魯國的開國國君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魯國和周王室是一脈相承的,是姬姓宗邦,所以這首詩就從周人的祖先後稷及其母姜媛開始,延及周太王、文王和武王,以及魯國首任國君魯公伯禽,直至魯僖公,一路歌功頌德過來。

上面節選的是此詩的第一章。這一章是歌頌後稷的,所以多言及谷物的耕種方法以及用于祭祀的食品或器具。

【重、穋】早種晚熟的谷物謂之重;後種先熟的谷物叫作穋。(詳見《豳風·七月》)

【稙、稚】莊稼先種或先熟曰稙,後種曰稚。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種谷》中有述“二月、三月種者為植禾,四月、五月種者為稚禾”。另有《小雅·楚茨》“自昔何為?我蓺黍稷”中的“蓺”也是指種植。

【稼、穑】稼為種植谷物;穑為收割谷物。三國曹魏王肅注《尚書·周書·洪範》“種之曰稼,斂之曰穑”。

【播、私、耕、耦、芟、耘、薅】

《周頌·噫嘻》雲“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駿發爾私,終三十裡。亦服爾耕,十千維耦”,《周頌·載芟》有“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播,撒種子以種植。

私,私田或私糧。

耕,用犁翻地松土,“人耕曰耕,牛耕曰犁”。

耦,兩人一起并肩耕地。

芟、耘,都是指用工具除去田裡的雜草。

薅,用手拔去田裡的雜草。

【錢、镈、铚、艾、耜】

《周頌·臣工》雲“命我衆人,庤乃錢镈,奄觀铚艾”,《周頌·良耜》有“其笠伊糾,其镈斯趙,以薅荼蓼”。

錢(音 jiǎn),鏟或鍬類的農具(因上古時期曾以農具作為交易等價物,其後又鑄造有鏟形金屬貨币,因此後來引申為貨币、錢财)。

镈,鋤頭類的農具。

铚,割禾穗用的小鐮刀。

艾(通“刈”字),也是一種割草或割禾穗的小鐮刀。

耜,耒耜是耕地翻土的農具,是後來犁的前身,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形狀像今的鐵鍬和铧,用以翻土。

詩經中的農業篇(詩經中的農作物)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