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五位一體?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積極主動擴大開放,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産業結構不斷優化,需求結構持續改善,區域發展格局優化重塑,收入分配結構持續調整,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五位一體?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積極主動擴大開放,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産業結構不斷優化,需求結構持續改善,區域發展格局優化重塑,收入分配結構持續調整,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一、産業結構不斷優化,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着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産業基礎地位不斷穩固,第二産業創新驅動深入推進,第三産業重點領域蓬勃發展,轉型升級成效顯著,有力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三次産業結構由2012年的9.1:45.4:45.5調整為2021年的7.3:39.4:53.3。
(一)第一産業保持平穩增長,糧食安全基礎鞏固
在中央“三農”政策支持和“三農”工作推動下,第一産業生産布局不斷優化,增加值穩步提高,糧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2013—2021年,我國糧食生産保持平穩,年均産量6.6億噸,肉蛋奶、果菜茶品種豐富、供應充裕,第一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4.0%,其中,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為4.3%、5.6%、2.6%和3.5%。随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鄉村基礎建設持續強化,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現代化取得長足進展。2013—2021年,共新增耕地灌溉面積713萬公頃。據有關部門資料,2021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1],比2012年提高了7.0個百分點。
(二)第二産業加快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持續深化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措施推動下,第二産業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迅速發展,成為第二産業的新生力量。2013—2021年,第二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0%;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達到11.7%和9.2%,明顯高于制造業增加值年均6.4%的增速。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20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分别為10.2%、3.8%,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3、1.1個百分點。
(三)第三産業規模日益壯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
随着服務領域改革持續深化,第三産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信息通信、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逐漸崛起,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迅猛發展。2013—2021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7.4%,比國内生産總值(GDP)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55.6%,比第二産業高16.4個百分點。2021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3.3%,比2012年提高7.8個百分點,穩居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新興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明顯提升。2021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為3.8%和3.1%,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6和1.1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108042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比2014年提高了15.3個百分點。随着産業融合不斷深化,新增長點不斷湧現。2016—2021年,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3.5%,明顯快于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服務領域建設,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幸福産業發展勢頭良好,有力推動民生改善。2020年,旅遊及相關産業、文化及相關産業、體育産業增加值分别為40628億元、44945億元、10735億元,占GDP的比重分别為4.01%、4.43%、1.06%。
二、需求結構更趨協調,内需戰略基點得以鞏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充分發揮國内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三大需求結構不斷優化,三大需求結構由2012年的51.1:46.2:2.7調整為2021年的54.5:43.0:2.6,拉動經濟增長的協同性明顯增強,為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一)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
我國牢牢把握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内需體系,消費潛力有序釋放,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2013—2021年,我國平均消費率為54.2%,比2012年提高3.1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值為53.2%,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影響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在50%以上,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政府消費支出更多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傾斜。2013—2020年,實物社會轉移[2]占政府最終消費支出的比重年平均值為36.9%,比2012年提高2.6個百分點。由于實物社會轉移逐年增加,2013—2020年,居民實際最終消費[3]占GDP比重年平均值為43.9%,比2012年提高3.1個百分點,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二)投資結構改善優化,關鍵性作用持續發揮
各地區各部門持續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持續優化投資結構,增強發展内生動力,為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013—2021年,我國平均投資率為43.7%,比2012年回落2.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值為41.5%,比2012年回落0.6個百分點。投資率小幅下降的同時,投資結構持續優化,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2013—2021年,住宅類資本形成總額占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比重呈下降趨勢,住宅類投資更趨理性;知識産權産品資本形成總額占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比重穩步上升,創新驅動發展步伐更加堅實。
(三)對外貿易穩中提質,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我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培育外貿競争新優勢,外貿規模持續擴大,質量效益不斷提升,有力帶動國民經濟增長,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2013—2021年,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值為5.4%,比2012年上升2.9個百分點。貨物貿易大國地位不斷穩固,質量穩步提升。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規模再上新台階;我國出口機電産品12.83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59%,其中,手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汽車分别比上年增長9.3%、12.9%、104.6%,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穩定增長,服務貿易發展更加均衡。2021年,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23258.9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其中,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知識産權使用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增長較快。
三、區域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區域新格局加速構建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持續推進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力推動各地區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經濟增長潛力進一步顯現,區域發展新格局逐步構建。
(一)區域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随着區域發展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地區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區域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态勢。從經濟規模看,2021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生産總值分别為59.2萬億元、25.0萬億元、24.0萬億元和5.6萬億元。按不變價核算,2013—2021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生産總值分别年均增長7.0%、7.5%、7.7%和4.7%,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領先于東部地區。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2021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區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為44980元、29650元、27798元和30518元,最高的東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間的收入比,由2013年的1.70:1縮小至1.62:1,區域良性互動,相對差距逐步縮小。
(二)區域比較優勢持續發揮,發展協調性逐步增強
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引領作用更加凸顯。2021年,東部地區生産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達到52.1%,按不變價核算,比上年增長8.1%,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9%。中部地區加快崛起。中部六省地區生産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上升至2021年的22.0%,按不變價核算,2021年,中部地區生産總值增速為8.7%,高于全國GDP增速0.6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整體實力和競争力進一步提升。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推進,基礎設施和生态環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推進,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西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由2012年的29195元增加至2021年的62596元,與東部地區的相對差距由1:1.87縮小至1:1.67。東北地區振興取得新進展。東北地區統籌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老工業城市更新改造、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持續深入,第三産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40.1%上升至2021年的51.4%,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三)重大區域戰略紮實推進,區域增長潛力提升
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加快落實,資源空間配置優化升級,區域經濟增長新潛力進一步顯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推進。2021年,京津冀地區生産總值達9.6萬億元,按不變價核算,2013—2021年年均增長6.3%。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新成效。2021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産總值達53.0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6.6%,比2012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紮實推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加速融合,城市間互聯互通取得新進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展順利。2021年,長三角地區生産總值為27.6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4.3%,比2012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黃河大保護行動穩步推進,污染防治、生态保護修複、深度節水控水等重大工程項目深入實施。2021年,黃河流域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81.9%,比上年上升2.0個百分點;劣Ⅴ類占3.8%,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
四、住戶和企業部門收入占比逐步提高,宏觀收入分配結構不斷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實施減稅降費,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企業效益不斷改善。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我國宏觀收入分配結構不斷改善,住戶部門和企業部門收入在國民總收入和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總體提高,廣義政府部門收入比重持續下降[4]。
(一)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住戶部門收入占比持續提高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居民收入保持穩步增長,住戶部門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一方面,不斷提高勞動者報酬收入,拓寬居民财産收入渠道,住戶部門初次分配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穩步提高。2020年,住戶部門初次分配總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為62.0%,比2012年提高3.2個百分點。其中,住戶部門勞動者報酬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為52.7%,比2012年提高2.9個百分點,是拉動住戶部門初次分配總收入占比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收入再分配調節機制,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擴大社保制度覆蓋範圍,加大社會救助補助資金投入,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比重整體提高。2020年,住戶部門可支配總收入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比重為62.2%,比2012年提高4.8個百分點。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逐步顯現,企業部門收入占比總體提高
2015年以來,我國持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去産能、去杠杆、降成本取得積極成效,企業效益不斷改善,帶動了企業收入的較快增長,企業部門收入在國民總收入及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2020年,企業部門初次分配總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為26.9%,比2015年提高2.4個百分點;可支配總收入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比重為22.9%,比2015年提高2.7個百分點。
(三)減稅降費政策效果顯著,廣義政府部門收入占比不斷下降
黨中央、國務院有序推出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包括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簡并和降低增值稅稅率、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等。2013—2021年新增減稅降費累計8.8萬億元。随着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廣義政府部門收入在國民總收入及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2020年,廣義政府部門初次分配總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為11.1%,比2012年下降4.7個百分點;可支配總收入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比重為14.9%,比2012年下降6.5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産業結構、需求結構、地區結構和分配結構持續優化改善,不斷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與活力。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國内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我們要準确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積極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齊心協力,開拓進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
注:
[1]數據來自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
[2]實物社會轉移為政府最終消費支出中提供的個人消費部分,體現了政府用于民生的支出。
[3]居民實際最終消費=居民最終消費支出 實物社會轉移。
[4]根據國民經濟核算制度,目前最新的宏觀收入分配數據為2020年數據,宏觀收入分配結構通常指國民總收入及國民可支配總收入在住戶部門、企業部門和廣義政府部門三者之間的分配關系,住戶部門通常又可稱作居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