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批評下個定義,批評本身是不帶任何情緒色彩的,但是很多人在提到批評的時候,感受到的卻是指責,是批判,甚至是霸淩。
為什麼我們的感受與批評本身應有的含義相去甚遠?
批評是個帶攻擊性的詞嗎?
小朋友在家一個多月,感受到了來自親媽的強力攻擊,因為我會時不時批評他的一些做法。
我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說那是一萬點暴擊的感覺,說我可以溫柔地指出。
我說,好多事情多次溫柔地跟你溝通你不聽,隻好采取極端手段。事實證明,極端手段的效果明顯好于溫柔地指出。
小朋友表示贊同,無話可說。
不論工作還是生活、學習,遇到批評很常見,難免的。
可是,不同的認知方式,會導緻不同的結果。
如果把批評當做是攻擊,它就是刺向我們的刀。
記得年少時,聽不得别人的批評,心裡會悄悄地怨恨批評的那個人。
并且把那些批評的話刻在心裡,時時翻出來咀嚼,一遍遍體會那種感覺。
其實這種感覺就是在一遍遍地傷害自己,沒有什麼營養,隻是讓人看不到路,隻顧低頭看傷口。
把批評當攻擊,那它就是刺向自己的刀。
如果把批評當做評價,我們會把自己看低,并且不願意再做出改變的努力。
有時候,面對他人的批評,尤其是來自上司、領導、父母等權威的批評。
很容易把這些批評當成評價,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很差。
有些人,特别是固定型思維方式的人,在被批評過幾次後,會把這種評價内化成對自己的認識,覺得自己就是這麼差,這麼不好。
如果多經曆幾次,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個走向。
還記得當年人大畢業的伍繼紅嗎?
除了她自身性格上的問題,當有人指出她的問題時,她感受到的可能就是我不行,我做不了這件事。
所以,她每換一次工作,工資就低一點,工作難度也低一點,直到她無法勝任任何工作。
如果把批評當做指示和建議,我們就相當于學到了新的技能。
面對他人的批評,先不要着急判斷他人的意圖,因為一旦把别人的意圖加進去,我們就會帶一些情緒或者情感色彩。
單純看批評本身,它是針對哪件事?
是說我們的态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還是技術問題?還是經驗不足?
朱熹《集注》中說:“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朱熹贊揚的曾子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自己面對他人的批評,權當他人給我們一個機會自省,不也挺好嗎?
批評到底是能變成刀來傷害你,還是成為評價影響你,亦或是一個省察自己的機會就看你怎麼解釋它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