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香港哪裡吃客家菜

香港哪裡吃客家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4 04:55:01

  作為一個廣州人,既會被菜品中的那些“意頭”打動,也不難發現,西進的中餐在“煎、炒、蒸、炆、灼、焗”之外所做的努力。

  本文轉自作者丨張璐詩

  去年和今年新春,我走訪了幾家在今日倫敦頗有代表性的中餐館:西倫敦由鄧永锵開了18年的傳統粵菜館China Tang(唐人館)、倫敦西區開了22年的“米其林一星”西式粵菜館Hakkasan(客家人),以及開在維多利亞火車站附近的“米其林二星”創意中餐館A.Wong(金滿樓)。這些餐館離開了華人抱團的社區文化,融入了倫敦坊間,賓主相處都更有張力。我發現這三家餐館剛剛好代表了倫敦中餐館今日的三種狀态:有堅持以“地道”口味引導西方食客,少改良不妥協的;有兼顧“中國胃”和“英國胃”瞻前顧後推敲出個人創意的;還有就是迎合西方市場而大刀闊斧制造“融合菜”的。就這一話題,我先後分了三篇文章做解讀。本文為第三篇。六十年前,受過順德廚道訓練的職業大廚潘偉廉從香港移民到英格蘭,他在倫敦開的餐館“潘記”在1980年時成為英格蘭首家獲得米其林星級的中餐館,相比于被外賣快餐生意長久支配的英國中餐市場,領先了一大步。以至于比叫外賣更有追求一些的中餐愛好者,認為“潘記”出現以來,直到Hakkasan的出現,英國的中餐才再次出現市場上的突破。2001年,香港人丘德威在倫敦Hanway原來的地下停車場裡開辦了第一家Hakkasan。菜品在傳統粵菜基礎上做融合口味的改良,餐廳裝修上結合神秘東方之美,但不失現代感,兩年後即摘得米其林一星。丘德威又接着選址Soho,開了一家高檔茶餐廳Yauatcha(丘記茶苑),不久又得到了米其林的肯定。市場上獲得突破後,丘德威在2008年将Hakkasan和Yauatcha的大部分股份售出,其中Yauatcha(丘記茶苑)後來也更名為了“唐茶苑”。吃過幾次Yauatcha,感覺主打的粵式點心不過不失,樣式與倫敦其他粵菜館的點心相比,确實有所創新,但如果要說口味,并沒有能令人特别印象深刻的,但多年來,餐廳仍然穩坐“米其林”星級位置。逢年過節,倒是都會推出特色月餅、春節特别菜單等。每次到Soho這家門店,盡管位于地下室,就算是周中也常常坐滿,大聲量的舞曲音樂響徹餐廳,食客們邊使筷子邊扯着嗓子交談。Hakkasan在國際上有着“藝術粵菜”的口碑,跟菜品的融合和擺盤設計有很大關系。食材新鮮這一粵菜關鍵毋需多說。今日Hakkasan的全球行政總廚 Andrew Yeo說,他在英國這幾年,曾志偉到處搜尋各種本地食材,唯獨廣東小白菜(或者粵語中說的“白菜仔”),至今沒人種植。但偏偏很受歡迎,隻能依賴進口。而在傳統中式的“煎、炒、蒸、炆、灼、焗”等烹饪方法基礎上,Andrew會盡量用本地食材代替進口食材。這也是另一種“融合菜”。

  香港哪裡吃客家菜(在倫敦客家人餐廳尋找年味和家鄉味)(1)

  1月10日至2月7日,倫敦西區的兩家Hakkasan推出了迎兔年賀歲套餐。去年,我曾到過2001年開張的首家Hakkasan吃年夜飯,于是今年來試位于梅費爾(Mayfair)的分店。走入隐秘的大門内,穿過光影走廊,通往地下一層主餐廳的樓梯上搭起了由枝蔓組成的“許願樹”。落座後,侍應生送來紅鉛筆和金、紅色雙面的簽頁,請客人寫上願望後,挂上許願樹。開頭先來一杯兔年特調雞尾酒:軒尼詩XO幹邑、紅蘿蔔、香茅和白巧克力沫鋪在上面,似有白兔隐約之上。

  香港哪裡吃客家菜(在倫敦客家人餐廳尋找年味和家鄉味)(2)

  迎兔年新春套餐中,既采納了粵菜當中講求“意頭”、吉祥的菜名,又做了結合本地食材的創新。比如傳統中以“撈起”去命名“撈魚生”,寓意是八方來财,一切興隆。這道菜的近代發源來自廣東佛山,所謂的“古法撈魚生”,所指就是當地的九江魚生。面前這盤沿用了粵音“撈起”的“Lo Hei”菜式,則改成了“撈章魚片”,不過章魚片已灼熟,并以柚子酸梅醬和蒜蓉辣醋汁做搭配,中文名幹脆寫成“撈喜”。接下來的“三喜臨門”之粵式點心三拼,分别有錦繡海鮮餃、XO醬扇貝大蝦蒸燒賣和玉兔蘿蔔酥。餃子、燒賣、蘿蔔酥都是傳統粵式早茶的常見品種,Hakkasan所做的是在傳統手藝的基礎上,為食材做了升級,并将用兔肉醬做内餡的“蘿蔔酥”做成了胡蘿蔔的外形,盡管經典的蘿蔔酥唯一的餡料是白蘿蔔絲。

  香港哪裡吃客家菜(在倫敦客家人餐廳尋找年味和家鄉味)(3)

  本圖由Hakkasan餐廳提供

  套餐采納了西式的上菜順序,接下來的幾道菜,并稱為“主菜”:櫻桃木煙熏烤鴨佐以紅蘿蔔和金桔酸辣醬、和牛炒年糕和黃油豉汁蒸多禮魚。幾道菜的“意頭”分别是錦繡前程、步步高升和年年有餘。除了第一個菜名與食材的聯系不明顯,“高”與“糕”同音、“魚”與“餘”諧音相近,一直是辭舊迎新之際必上飯桌的菜肴。在粵菜傳統中,這道寓意“每年都有多餘的财富和食糧”的菜,都是整條鲮魚上桌。我家來自廣東四邑祖上流傳下來的習俗,則習慣除夕夜不把魚吃光,剩下一部分到新年再吃,作為對“年年有餘”最樸素的演繹。

  香港哪裡吃客家菜(在倫敦客家人餐廳尋找年味和家鄉味)(4)

  作為一個廣州人到Hakkasan尋找家鄉味,确實能找到親切感,但面前這道加入了牛油蒸煮的本地無骨多利魚柳,也瞬間戳破幻境:餐廳畢竟開在英格蘭,“粵菜”本身也是需要入鄉随俗的。甜點單元立意“兔來運轉”,黑芝麻慕斯、樹莓蜜餞和鹽膚木果雪葩這三章小品頗有意思。除了“黑芝麻”略勾起熟悉感,所用到的水果、香料到甜點手法則都受到歐洲餐飲的影響;但細想,這當中的主材料是種子、水果,并不見巧克力、奶制品這些歐洲甜點的關鍵材料,在我看來堪稱是一次完美的“融合”。畢竟無論從“中國胃”還是“英倫胃”的角度看,口味上至今無法逾越的鴻溝,就落在甜點之上。曾在上海和香港都有過工作經驗的Andrew出生于新加坡,從小就在祖母的廚房裡幫忙打下手。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爐,除了對傳統粵菜很有感情,Andrew後來在五星酒店内學廚時,也同時接觸到西方和東南亞各國的菜肴。他告訴我,每個月都有米其林評審員在餐廳員工不知情的情況下來試菜,以觀察餐廳水準是否穩定。米其林的标準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每創造出一個新的菜式,Andrew都要去确定“是否有創新、味覺層次是否足夠豐富、每次制作同一道菜的水準是否穩定”。當然還有不可繞過的精緻擺盤,“有一方面沒達标,這道菜就上不了菜單。”Andrew舉“叉燒”為例:叉燒是地道的粵菜,沒人會懷疑,但因為“米其林”的金字招牌,還要時時考慮創新:“不光是傳統燒肉的問題了,而是用上24小時,先鹵再煮再燒,并用到了黑蒜這種傳統中餐不常用的材料入醬,豬肉則使用伊比利亞黑毛豬。”

  香港哪裡吃客家菜(在倫敦客家人餐廳尋找年味和家鄉味)(5)

  創新歸創新,Andrew也說到,一些地道菜式,如“咕噜肉”,既是粵菜經典,也極受食客歡迎,将一直是保留菜式。Hakkasan自己也有一兩道保留的招牌菜:介乎于鹹甜口味的蜜汁烤鲈魚 Andrew對我說,Hakkasan的靈魂仍然是粵菜。作為廣州人,一想到“粵菜”,我很自然就會想到“燒鴨”。可是Andrew告訴我,Hakkasan隻做剔骨的菜式,新春套餐中的烤鴨,也是無骨的,但确實燒得皮脆肉香。Andrew又說,菜單中無論雞鴨魚,基本沒有保留骨頭的菜式。這顯然是“西式中餐”的一種表征。2019年搬到倫敦的Andrew表示,Hakkasan開在不同地區,會按照當地的飲食習慣做調整。在上海,有“遊水海鮮”,大家也習慣整條魚上桌,剔骨這道程序也就不存在了。另外,鵝掌、鳳爪這樣的粵菜經典菜式在菜單上也是見不到的。話說回來,平時我在倫敦吃過的中餐館中,肉菜連骨頭一起上的并不在少數;即使是米其林二星中餐廳A. Wong中,也會直接上來一盤“剁椒魚頭”,引導并不習慣的食客循着魚骨頭“尋寶”。2014年,Hakkasan分店開到了上海,“西式中餐”也一時風靡國内城市。不過,我嘗試的第一家Hakkasan卻是在幾年前的奧斯陸。偶然路過碼頭時,順勢走進了“Ling Ling”,落座才知這是Hakkasan在北歐的首家分店。當時印象最深的卻并非菜品,而是點了一壺烏龍茶,端上來的茶壺裡隻有還未泡出茶味來的溫水,請侍應将打算扔掉的茶葉取來一看,葉子還是沒打開的卷球狀。不久前得知Hakkasan在2021年已與餐飲娛樂管理集團TAO合并,目前集團在全球五大洲22個地區擁有七十多家餐廳。光是看倫敦這兩家Hakkasan和Yauatcha,不光在菜品上迎合西方口味,餐廳往深受西方消費者青睐的夜店文化方向發展也已成大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