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春秋戰國300個典故

春秋戰國300個典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22:19:32

春秋戰國300個典故?然後開始大封諸侯,一時之間中華大地上一個個諸侯國如雨後春筍一般誕生,他們共同尊周王為周天子,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春秋戰國300個典故?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戰國300個典故(春秋戰國)1

春秋戰國300個典故

然後開始大封諸侯,一時之間中華大地上一個個諸侯國如雨後春筍一般誕生,他們共同尊周王為周天子。

但可惜的是,随着一些諸侯國的勢力不斷增強,周天子慢慢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東周更是分成了群雄争霸的春秋和戰國。到了戰國時期,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但是戰國時期并不僅僅隻有這七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甚至直到秦朝統一之後它才滅亡,它就是衛國。

衛國并非強國,但是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兇猛的大争之世存活下來,實屬不易,那麼衛國究竟為何能在亂世之中保全自己呢?

一、衛國的起源

1、周公分封衛國

衛國其實并不是周武王在世時第一批冊封的諸侯國。周武王建立西周不久之後便駕崩了,繼位的是兒子周成王,因為周成王年紀小,所以便讓周公旦來輔佐周成王。

在周公旦把持朝政期間發生了武庚叛亂,這是殷商後人發動的叛亂。周公旦鎮壓叛亂之後便冊封了自己的弟弟叔康為衛國的君主,讓他鎮守殷商故都之地。

一開始衛國被封的國君隻不過是個伯爵,慢慢的上升為侯爵,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衛國已然是公爵了。

不過起初衛國經常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一直到了衛成公在位時期,遷都到了帝丘,也就是後來的濮陽,衛國才算是安定下來,慢慢開始發展壯大。《左傳》中記載:“冬,狄圍衛,衛遷于帝丘”。

2、衛國強敵環伺,生存艱難

亂世到來,衛國也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春秋戰國的列國争霸當中。

相比于其他強大的諸侯國而言,衛國手中握着的并不是一把好牌,首先來說一下衛國的地理位置,衛國的封地占據了如今河北、河南以及山東省各一部分,本身大概隻有方圓幾百裡的土地面積,實在算不上一個大國。

但是它周圍可是圍繞着不少強國。晉國可是春秋時期響當當的大國,即便是後來三家分晉,但分裂開來的韓、趙、魏三國,哪國都不好惹。東邊的齊國是最早稱霸的諸侯國。而南邊的宋國與鄭國勢力也不容小觑,對于衛國來說是強敵環伺。

二、軍事外交各有政策,衛國在夾縫中生存

1、衛國采取相互聯合的措施,增大影響力

一個被強敵環伺的小國想要在亂世之中活下去,那麼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外交上都需要有合适的策略。春秋早期,列國争霸,衛國想要不讓人一味欺負,那就需要讓自己的國家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時候的衛國采取的政策是主動出擊,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聯合周圍的國家護衛自己國家的安全。

衛桓公在位的時候,衛國的實力是比較強的,鄭國因為内亂,公子共叔段被殺死,他的兒子公孫滑逃到了衛國。于是衛國便以此攻打鄭國,就這樣鄭國與衛國展開了較量,兩國戰争不斷。單單靠衛國一個國家自然不會鄭國的對手,于是衛國聯合宋、齊、蔡、陳四個國家,組成五國聯軍攻打鄭國,差點将鄭國滅亡。

衛國與鄭國的戰争給衛國赢得了不小的影響力,因為鄭國在春秋時期可以說是個小霸主,聯合其他國家攻打鄭國,就是借他人的力量壯大自己的聲勢。

2、成為強國附庸,亂世之中保存自身

除了戰争手段以外,衛國在外交方面可以說是力求做到廣結善緣,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内亂頻發,所以動不動就有落單的王孫公子流落他鄉。而衛國便趁機吸納了各國流亡的公子。除了鄭國的公孫滑以外還有許莊公、鄭昭公等人。

當然,衛國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的時候,一向熱情接待他國流浪公子的衛國卻對重耳十分無理。後來晉文公找了個借口攻打衛國,面對強大的晉國,衛國不敵,衛成公隻能逃走。

這件事情也讓衛國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些大國是不能得罪的,想要生存下去隻能牢牢抱住大國的大腿。早在齊桓公稱霸的時候,衛國就因為抱大腿而享受過好處。齊國因為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國力大增,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這樣的強國衛國自然不能得罪,于是便緊跟在齊國後面,加入了以齊國為首的聯軍當中,在多次聯軍作戰與諸侯會盟之時,衛國都沒出多少力,卻撈了不少好處。

齊桓公死後,國内發生内亂,齊國失去了霸主地位,而晉國成為新晉的霸主,于是衛國與晉國交好,做晉國忠實的小弟,一直到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國家。

戰國時期,趙國與魏國先後攻打過衛國,分割了衛國不少土地。衛國想要生存隻能成為了魏國的附庸,就連君主廢立也由魏國說了算。等到秦國将魏國打趴下之後,衛國便成為了秦國的附庸。

三、亂世之中,衛國得以保存的其他原因

1、衛國本身實力不俗

衛國在春秋戰國這個亂世得以生存,除了本身做得比較好的軍事、外交政策以外,他自身的很多原因也成為它得以自保的籌碼。首先來說衛國雖然是小國,軍事實力并不是很強,如果出去與其他國家争霸真的不行,但是亂世當中自保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衛國與齊國、鄭國等春秋時期的諸多國家都發生過戰争,卻依舊沒有被打趴下,足見其軍事實力還是可以的。另外衛國依附于強國生存其實也是在強國的庇護下慢慢壯大自己的實力。

2、姬姓血統一脈相承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沒人拿周天子當回事了,但是非常注重血緣傳承的古人對于同姓諸侯王還是帶有一定的親近感的。

從周天子分封天下開始幾百年過去了,很多諸侯國的國君早就不是一脈相承的了,士大夫篡位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就比如說齊國,這是當年周武王分封給功臣姜子牙的,沒想到後來田氏代齊,齊國的君主早已不是姜子牙的後人了。而原本姬姓的趙國更是被分割成韓、趙、魏三國。

但是衛國姬姓的血統卻一直傳承下來,即便是後來魏國殺了衛國的君主衛懷君,改立他的女婿衛元君為衛國的君主,但這衛元君也是姬姓後人,所以血統還是一脈傳承了下來。《史記·衛康叔世家》曾經記載過這段曆史:“懷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殺懷君。魏更立嗣君弟,是為元君。元君為魏婿,故魏立之”。

周天子對于姬姓諸侯有着天然的親近感,同樣是姬姓傳承的諸侯國也會念及這一點對衛國手下留情。當初晉文公攻打衛國,硬是将衛成公逼的逃到陳國。就是周天子出面從中說和,使得雙方修好。

可見周天子還是很念及同宗之情的。而同樣是姬姓諸侯,晉國也沒想着要将同宗的衛國趕盡殺絕,這給了衛國很好的喘息之機。

3、衛國人才輩出,成為列國重要人才輸出站

另外,衛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别看這個國家面積不大,但是人才輩出。在戰國時期,衛國可以說是各諸侯的人才輸出站。早在春秋時期,這裡便是人才濟濟,儒商的鼻祖子貢、以及孔子的愛徒仲由都是衛國人。

到了戰國時期,大家所熟悉的商鞅、呂不韋、吳起等人也都是衛國人。《史記》中記載的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敵”。很多衛國人成長起來之後便去到其他強大的國家,成為顯赫一時的人物,在戰國時期的曆史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所以這些在其他諸侯國效力的人才對于自己的母國一定會保留一份溫情。而得到衛國人才的國家也會對衛國網開一面。

這一點從秦國滅六國時就可以看得出來,秦國吞并六國的時候可是眼皮都不眨一下的。但是卻沒有魯莽的消滅衛國。畢竟無論是讓秦國走上富國強兵之路的商鞅還是輔佐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呂不韋都是衛國人,且戰國後期衛國一直都是秦國的附庸國,所以秦始皇也很注重名聲,一直沒有消滅衛國。

衛國雖然在亂世之中始終沒有被消滅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沒有任何的威脅性。早在公元前372年,趙國攻打衛國之後,就将衛國的土地瓜分得差不多了,衛國隻剩下了首都濮陽的部分土地。

公元前241年,秦國又将衛國剩餘的濮陽之地瓜分走了,然後将衛元君遷往野王。此時的衛國君主早已經不是當初的公爵,而是被稱為衛君。此時的衛國雖然沒有被滅國,但是已經是名存實亡了。這樣的國家對于秦始皇來說沒有任何消滅的必要,所以衛國才可以在其他六國被滅掉之後得以苟延殘喘。

公元前209年,此時秦朝早已統一天下,繼位的秦二世将衛國最後一位君主衛角君廢掉,這個綿延900多年,一脈傳承的姬姓諸侯國徹底消亡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