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和紀念一個人詞語?5月19日是被譽為“最後的浪漫主義者”“中國的梭羅”的著名散文家葦岸逝世20周年的日子這一天,葦岸的朋友和讀者們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未曾消失的葦岸——紀念》一書聚焦在北京SKP書店,一起懷念這位一生關注大地上的事情和“大地道德”的散文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懷念和紀念一個人詞語?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5月19日是被譽為“最後的浪漫主義者”“中國的梭羅”的著名散文家葦岸逝世20周年的日子。這一天,葦岸的朋友和讀者們因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未曾消失的葦岸——紀念》一書聚焦在北京SKP書店,一起懷念這位一生關注大地上的事情和“大地道德”的散文家。
葦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昌平北小營村,1999年5月19日離世,終年39歲。作品有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太陽升起以後》《上帝之子》《最後的浪漫主義者》等。葦岸是一個有獨特價值、思想深邃、影響廣泛的散文作家,他将自然萬物融入創作,其風格嚴謹、克制、謙卑而充滿赤子深情,影響了活躍在當今文壇的很多作家、詩人。
年近九旬的散文家、編輯家張守仁至今仍記得自己推薦葦岸進入中國作家協會的推薦詞:葦岸全面描寫了生機蓬勃的大自然的一切,葦岸第一次在散文裡面表達了倫理學的先進思想,葦岸的作品好比是一個溫暖的湖泊……張守仁說:“今後我們會經常懷念葦岸,懷念他使我們變得更加樸素、更加善良,懷念他使我們變得像他那樣生活簡樸,促使我們向大地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為該書主編,作家馮秋子認為,在葦岸離世20周年之際,有必要搜集起人們自發寫下的關于葦岸的有獨到見識的文章。因為葦岸的作品是沖破遮蔽、穿越時間的,他發自内心的文字,以低音頻、穩節奏、精準深邃的陳述力,着落于20世紀80年代末和整個90年代。之後的時間,斯人已去,他遺留的文字與更多的人在一起。20年來,不斷有人自主選擇閱讀葦岸,談論他、記述他、評析他,再發現他、深入研究他,在各自的認知裡建立起對葦岸的由衷尊重和深切理解。
詩人、翻譯家樹才說,葦岸不僅跟漢語的詩人相知,在俄語文學中深知托爾斯泰,更是對法國詩人雅姆情有獨鐘。“他催促我利用懂法語的便利多讀雅姆。在他生病的時候,我應他的希望譯了雅姆的《十四種祈禱》。生前他就交代好了:‘在遺體告别儀式的時候,樹才你要念雅姆的《為他人得幸福而祈禱》;在我的骨灰撒入北小營村外麥田的時候,你要念雅姆的《為同驢子一起上天堂而祈禱》。’”在樹才看來,葦岸對朋友的在乎是獨一無二的,“他把我們看作家人之外的家人,文學的家人”。
葦岸曾經誠懇地指出作家周曉楓當時在文字上的問題和題材上的局限,而在協和醫院的病床邊,葦岸也曾經對她的寫作方向給予了肯定。周曉楓說:“葦岸對我來講不僅是一種寫作方式和審美方式的影響,他做人那麼誠懇,他會告訴你哪兒不好,也會給你鼓勵。”葦岸的作品産量很少,他像植物一樣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緩慢地努力生長。“一個人隻要在親人的記憶裡活着,他就沒有真正地死去;一個寫作者隻要在讀者的懷念裡活着,他的文字就在開花。我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來懷念葦岸:懷念是個最安靜的動詞,因為持續一生的傷感藏在這種安靜裡,我當時沒有意識到葦岸像緩釋膠囊一樣,他的寫作、他的做人、他對我的影響能夠持續到今天。”周曉楓說。
作為葦岸逝世20周年的紀念文集,《未曾消失的葦岸——紀念》一書收錄了活躍于當下文壇的衆多作家、詩人、評論家、學者、出版人,以及葦岸親屬的追憶文字,從不同側面分析和描述了葦岸的文學理念、創作實踐和生活狀況,從中可見30年來文學藝術創作群體的真實追求和心路曆程。
葦岸深愛着腳下這片土地,他的七十五節長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是對讀者最無私的饋贈。他的朋友和讀者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裡,他的精神與文字将伴随着我們度過因懷念而帶來的感傷與孤獨時光。作為散文家的葦岸,在這本文集中得到了鮮活而豐富的展現。正如馮秋子所說,這部紀念文集試着為讀者呈現真實而個性鮮明的葦岸,一個在思想、藝術的創造和表達中、在生存時世的深刻體驗中、在艱難困苦中加深着信仰的葦岸,也不失為對他的藝術實踐的重要補充,或是他執念閱讀、思考和文學寫作以外的一種鏡面或者寫照。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7日第9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