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
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但精神上卻很難說越來越愉悅。雖然購物、上網、旅遊以及生活中的種種便利會給人們帶來一些惬意,然而我們會發現,短暫的快樂之後,自己的煩躁與焦慮依舊存在,甚至越來越多,郁悶、迷茫和苦悶的心境猶如烏雲,會不時籠罩心頭。
我們内心的不快樂是很微妙的。有的時候,我們雖然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卻悶悶不樂,暗暗抱怨沒有得到提升,耿耿于懷工資沒有别人漲得多;有的時候,身邊的同事得到贊美和賞識,我們的内心會酸酸的,黯然神傷;有的時候,夜深人靜,我們本可以安然入夢,卻為了人際關系、利益分配等徹夜難眠,患得患失;還有的時候,我們會因遇到種種境況而勃然大怒,大發雷霆。我們的内心,就像波濤翻滾的大海起伏不定。
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内心的安甯與祥和?是買房購車的壓力?是老闆的不公?還是同事之間的矛盾?我們拼命工作,但即便有車有房,即便跳槽換了公司、換了老闆,我們内心中的苦惱并不能得到解決。究其根本,我們的痛苦不是源于外在的人、事、物,外在的隻是一個緣,根本上是來自内心的煩惱。
人為何不開開心心的,而是自尋煩惱呢?這是因為我們内心裡充斥着一個沉重的、龐大的“我”,一個膨脹得像個快要爆炸的氣球似的“我”。從小到大,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内心感受到的都是這個“我”——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喜好,我的自尊,我的利益。有了“我”,也就有了“他”,在我們的觀念中就會形成種種與他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并非真實存在,隻是自己的一種感受,因而是虛妄的。由于我們常常本能地以“我”為中心看待周圍的一切,這就造成很多想法是片面和錯誤的。
其實,這個“我”,說穿了,也不過是一個因緣和合的産物。就像是一幅畫,畫上四肢和臉,加上喜歡的衣服,再加上一些附屬物,比如親人、地位、房子、财産、喜好的東西等,于是就成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我”,成了我們每個人都認為實實在在的“我”。這個“我”是變化無常的,會從年輕變得衰老,身邊的一切人、事、每時每刻也都在變化之中。而最大的變化,莫過于當我們化作一把泥土,重新回歸大自然懷抱的那一刻。所以,為了這個滿足、美化這個虛妄的“我”而拼死拼活、生悶氣,實在是劃不來。
我們對他人常抱有一份戒備之心,其實最需要提防的倒是自己的煩惱。煩惱一旦出現,我們的内心就會失去安甯,喪失對于人、事、物真實狀态的正确認識,被種種幻覺所迷惑,喪失理性與智慧。
減輕煩惱,享有快樂,就要從去除煩惱産生的因入手。對于我們内心牢牢抓住不放的這個“我”,可以嘗試着放下一點點。比如,我們習慣了隻在意自己,現在可以多用一些心思去體會他人的處境和心情,多去關心他人。關心他人的時候,自己那顆緊繃而僵硬的心會變得輕松而柔軟;關心他人的時候,我們就在超越對立,擴大心量,就在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放下得自在,放下得輕安。
療治自己的煩惱心病,最好的醫方在于利他。以真誠的愛心,去關心别人,利益别人,我們的心會打開,會複蘇,能夠擁有生命中美好的一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