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微心理:如何準确認識自己

微心理:如何準确認識自己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25 14:01:07

  我們在過分注意自己:焦點效應和透明度錯覺

  我們在本性上總會認為自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時刻被人們審視,由此造成一系列偏激的反應。

  微心理1:一個小的變化帶來大的心理負擔

  “這真是一場災難!”一位女士在宴會之後這樣說,原因隻是在這次宴會中她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這讓她很難過,之後在整場宴會中她好像做什麼都不自在。

  确實如此,類似這位女士遇到的事,常常是我們人生的噩夢,我們稱之為“事件”:

  和初次見面的人一起用餐,你不小心把酒杯打翻。

  在夾菜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誤,該送到嘴裡的菜意外地掉在桌上。

  在所有人都愉快交流的時候,你不小心說了一句很不得體的話導緻冷場。

  當以上這樣的“事件”發生時,盡管看起來可能是些小事,人們的第一反應仍然是産生較強烈的尴尬心理,或者潛意識裡認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話。這些事情雖然都很小,但往往會讓人産生很大的心理負擔,深深地影響我們對自身行為的評價,并可能持久地決定我們随後産生的行為和态度。

  微心理2:小事,也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如果我們是化裝舞會唯一一個沒有化妝的人,或者不小心觸動了實驗樓上的火警鈴聲,我們心靈的河面總會掠過情緒的微瀾,我們或者苦惱于自己的疏忽,或者自責自己的失誤。但這一切,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必要的。

  記住,對于我們遭受的情感折磨或者内心糾結,别人也許根本不會太在意。大多數情況下,别人并沒有像我們自己那樣注意我們。然而,我們由此犯下的“錯誤”卻比比皆是,你可能因此緊張得搞砸一份演講,可能因此怯懦得不敢去挑戰平平常常的“困難任務” 而當你越是如此的時候,就越會發現自己已經被這種心理狀态困擾得太久,以至于無法自拔了。

  正是從這些小事和小的感覺出發,我們“學到了”失敗。當然,我們也可能“學到了”成功。區别在于,我們究竟覺得那些小事是成功,還是失敗。

  微心理3:我們傾向于認為自己是人們關注的中心

  我們想象的那個恐怖場景是真實的嗎?也許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總傾向于在意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似乎在我們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通過自我專注的觀察,我們可能會高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突出程度,這就是焦點效應。

  基洛維奇等人通過實驗驗證了這個效應。他們讓康奈爾大學的學生穿上歌手巴裡。馬尼洛的T恤,然後進入一個還有其他學生的房間,穿T恤的學生猜測大約一半的學生會注意到他的T恤,而實際上注意到的人隻有23%。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當我們穿上一件新潮的衣服時想博得父母的注意,當我們換上一雙高跟鞋時想引起愛人的注意,甚至當我們打上領帶時想引起領導的注意,這種注意的成功率往往會打上折扣。

  微心理4:那也許真是小事,但你還是會深受影響

  一個宴會上的表現,即使過去了很多年,即使人們已經忘記,我們自己卻很難忘記。某些不經意的瞬間,某些細微的事件總是會激起我們的回憶,并引發我們一系列情緒反應。

  一位美國商務人士被派到中國工作。在公司當晚的宴會上,中餐盤子裡隻有碎肉末或者小肉塊,而他更習慣吃大塊的牛排。由于不會使用筷子,于是他就拿着筷子在飯桌上戳來戳去,感覺不順眼再“啪”的一聲扔回去,然後又用筷子在另一個碗裡扒拉數回。同事注意到了,但也沒有說什麼。

  後來他娶了一位中國太太,太太斥責他吃飯時不懂規矩,夾食物前應先拿定主意。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很不符合中國餐桌禮儀,回想起剛來中國的那個宴會他坐立不安,于是給以前與他共餐的同事分别發了一封緻歉信。沒想到,很多同事的回複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們壓根兒不記得有這一回事。

  實際上,無論我們怎麼想,那些真正關系到自己的小事,除非你有意識地分析和注意到它是無關緊要的,否則總是會對你産生影響。

  微心理5:我們常常因焦點效應作出錯誤的判斷

  焦點效應所造成的一個顯著結果就是,我們會把身邊的那些關系到自己的事件放大,從而使我們的判斷失真。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也表達過自身的關注。邁爾斯是一個聽力較差的人,他觀察到的這個現象引人深思:當視力不好的時候,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去配戴眼鏡或者隐形眼鏡,但是如果是聽力不好,3/4的人不會對此采取任何行動,即四分之三的人不會考慮戴助聽器,除非他們迫不得已。

  合理的假設是,這些不考慮佩戴助聽器的人是因為顧及自我的形象,人們可以把無數的金錢花在染發、整形或牙齒漂白上,但人們會傾向于選擇拒絕戴助聽器,避免讓任何人認識到自己的聽力有問題或者變老了。

  我們真的做對了嗎?

  那些聽力差的人,難道不知道聽力不好比塞在耳朵裡的那個小小的助聽器更容易引起注意嗎?

  微心理6:别人并沒有關注你

  一位女士,每次上班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會覺得别扭。似乎背後有無數雙眼睛都在盯着自己,自己無論說什麼,别人都會聽得見,無論做什麼,别人也會看得見。她覺得自己每天似乎都暴露在衆目睽睽之下有一陣子,她失戀了,更是覺得天都塌了,一看到有公司的熟人聚在一起就覺得那是在議論她。終于,在一次同事聚餐的酒後,她變得歇斯底裡,失聲痛哭,同事們面面相觑,不知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她如此傷心。她這才明白:原來大家并沒有像她想象的那樣時時處處都在觀察和打探她!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受透明度錯覺影響的事例。透明度錯覺是一種心理錯覺,就像我們生活在一個透明的魚缸中的那種狀态。實際上,正因為我們看任何事情都從自我出發,往往把自己看成一切的中心,所以在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的同時,也會非常容易高估别人對我們的注意度。

  微心理7:你是怎麼變得焦慮的

  焦點效應和透明度錯覺普遍存在于人群中,但是,這兩種效應在社交恐懼者身上顯得特别明顯。并且由于這兩種效應的存在,他們覺得更加不幸和孤獨。

  一個口吃的人,如果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那麼他和别人說話的時候就會盡量避免講某些詞語,或者是盡量少說話。這種方法固然能暫時地隐藏自己的口吃,但實際上卻帶給了自己更大的傷害。比如,如果和他一起的另外一個人也口吃,但兩人彼此不知道,于是都盡力隐藏自己的口吃。結果,由于兩個人都高度注意自己的行為,所以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就不容易發現别人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或者認為别人隻是偶爾表現得不好。結果,口吃的人就更加自卑,覺得更加孤獨和不幸。

  關注自己形象并沒有錯,但如果過度顧及自我形象,把自己看成一切問題的中心,那麼就會适得其反,使自己始終活在焦慮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