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終至所歸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終至所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0:09:45

人常說:孤掌難鳴,獨木不成林。一個人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舉起多重的石頭,而在于他能獲得多少人的幫助。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在哪個行業,都必須尋求他人的幫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個沒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須這樣,一個有能耐的人也必須這樣。

俗話說:“就算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所以,要想獲得最大的成功,就要學會“借力”,僅靠單槍匹馬、赤手空拳地搏鬥是行不通的。如果能用好“借”,那麼你會少繞很多彎路。當然,這并不是讓你大事小事都去尋求他人的幫助,我們所說的借,是在你遇到難題,當個人力量難以解決或者必須付出極大代價的時候,你不妨轉變思維,靠借力的方式輕松達成目的。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終至所歸(心之所向素履以往)1

荀子在《勸學》中有一段關于善于借助他人力量和外部條件的精彩論述:“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站在高處招手,手臂沒有加長,而離得很遠的人也能看見;順風呼喊,聲音沒有增大,而聽的人卻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不用腿跑也能行千裡之遠;借助船隻,水性不好也能渡過大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隻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當下社會發展,大到國家離不開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小到我們個人想做成一些事情都離不開團隊的協作。老話常說衆人拾柴火焰高,我自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如一百個人每人付出百分之一幫助的效果更好。對于他人的舉手之勞或許就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就看我們會不會借力了。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終至所歸(心之所向素履以往)2

或許有人說我認識的人不少,但是能為自己付出百分之一的人卻很少。遇到這種問題,我們需要先問下自己,我們為他們付出過百分之一的幫助嗎?很多事情我們看似不值一提,覺得幫與不幫意義不大。這就是我們的自以為是,有時候我們的舉手之勞正是他人的困難所在。

當然幫忙他人也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内,或許很多次的舉手之勞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回應,請不要灰心,繼續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對于我們幫助他人的事情,會像一顆紮進泥土的種子,為了能成長為參天大樹,他需要在泥土裡深深的紮根,等待他破土而出的時候,會以我們想象不到的方式回饋與我們。

我們要想有一百個人能為我們付出百分之一的幫助,我們就要先于他人付出我們的百分之一。如果想要我們每一次的付出都要有回饋,那麼我建議還是保留自己的百分之一。老話常說付出不一定有收獲,但是不付出一定沒有收獲。這是一種平常心,不用刻意的關注付出與收獲是否成正比,在我們沒有成功之前,付出和收獲的比例懸殊的。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終至所歸(心之所向素履以往)3

還是老生常談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遵循本心,内心會告訴我們怎樣做是正确的,隻是我們很少聽從内心的聲音。我們要強化思維與行動的統一性,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我們要學會接受他人的幫助,不要想着所有的事情隻有自己能做好,尤其是在領導崗位的人,我們的關注點不應該放在自己怎樣把這件事情做好,而是怎樣指揮團隊把任務完成。記得多年前上的一堂領導力的課,有句話讓我記憶猶新,講師說有句成語叫做求賢若渴,求賢到底求的是什麼?有兩種意思,一,是對有才華有能力的人的需求。二,是為我們自己求閑,我們閑了才能騰出精力做更多的事情。

我們要告别陀螺式的管理,建立永動機形式的體系,利用好團隊協作,做好體系間的平衡。當然這離不開我們持續的學習,隻要我們用心學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管理體系。

我想自由自在地周遊世界,我想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我想在年輕的時候就能做到這些,我想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我想要金錢為我工作。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終至所歸(心之所向素履以往)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