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裡,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也就是黑話。走江湖的人,行話尤其豐富,寫出來每一個字都認識,可是偏偏聽不懂。
有一些當年的江湖黑話甚至流傳到今天,比如把警察稱為“條子”,藝人去各地演出被稱為“走穴”等等。
可是有一點你可能沒想到,就是說相聲的也有一套外人聽不懂的行話,被稱為“春典”。這就奇怪了,小偷強盜說黑話,目的是為了掩人耳目,防止暴露。說相聲的,為什麼也要說黑話,怎麼也要掩人耳目呢?
其實,恰恰是因為說相聲要當衆表演,春典才格外有用。當着衆多觀衆的面,有一些話不方便說,隻能用别人不懂的春典說。比如,後面的演員遲到了,相聲班子裡管事兒的人就會沖台上的演員喊“嗨着點兒使啊”或者“馬後”,意思是讓他多表演一會兒,拖會兒時間。如果要提前結束呢,就喊“撅着點兒”或“馬前”。
不過,除了這種當衆掩人耳目的作用以外,春典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先來說個故事,相聲大師馬三立的故事。
話說馬三立年輕時,在天津南市說相聲。南市當時有個臭名昭著的大流氓,名叫袁文會(解放後被政府槍斃了)。他要求所有南市賣藝的都加入青幫,拜他為師,按月給他交錢。馬三立不願意加入青幫,更不願意給他交錢,但這樣一來,在天津就待不下去了。馬三立決定,去山東濟南“跑碼頭”。
一路賣藝到濟南以後,已經身無分文,馬三立趕緊打聽哪兒是能賣藝掙錢的熱鬧地方。當時濟南有個南崗子市場,是類似北京天橋的地方。馬三立到了南崗子市場一看,還真熱鬧,是個賣藝的好地方,可是市場各處都被占滿了,馬三立這個外來戶根本沒有地方說相聲啊。
找來找去,找到一個變戲法的,圍着看的人還挺多。過去,說相聲和變戲法的經常在一起演出,也算是同行。馬三立站着看了一會兒,等到變戲法的演完并且收完錢以後,上前說:“辛苦辛苦!我是從天津來的,是圌(chui,第二聲)春的,這幾天念啃。您能否賞個穴?”
你看,這都是春典,行話。什麼意思呢?
解釋一下:“圌春”是“說相聲”,“念”是“沒有”,“啃”是“吃飯”,“穴”是“演出的地方”。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從天津來,是說相聲的,這幾天沒錢賺吃不上飯了。您能不能讓我在您這兒借個地方,演出掙點兒錢?
變戲法的人一聽是同行,立刻滿口應允,把場子讓出來,并且幫着向觀衆吆喝,招攬生意。馬三立說了幾段相聲,觀衆反響不錯,總算把這天的飯錢掙出來了。
這時天也黑了,馬三立就把收入的三成交給變戲法的,算是場租錢。變戲法的熱情邀請他明天再來,還介紹了很多當地市場的情況,比如這個場子上午掙不到錢,掙錢就靠下午半天等等。
這以後,馬三立連着十多天就在這個場子和變戲法的一起演出,算是在濟南立住了腳。
顯然,在藝人中間存在一個跨地區的互幫互助的網絡。某藝人來到陌生地方,僅憑同行的身份就可以得到當地藝人的幫助:包括找到賣藝的場所、分享市場信息、臨時救濟、現金資助、生活上的照料等等。同行遇到難處了嘛,盡量要幫一把。
問題在于,怎麼知道你是同行呢?過去的藝人,又沒有工作證、介紹信,也不可能打電話電報核實身份,靠的就是春典。
隻有正式拜師長期學藝的藝人,才能從師父那裡學會春典。會說春典,就是藝人身份的證明。如果把全國藝人的這個互幫互助網看作社會保障,春典就是社保繳費證明,憑此證明才能享受社保待遇。
因此,把春典傳授給圈外人,是非常犯忌諱的行為。春典隻能傳授給有明确師承關系的藝人,這一點非常嚴格。
藝人之間互幫互助的責任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往往比明文規定還要嚴格。如果某人對其他藝人吝啬,不肯幫忙,消息很快就會在圈内傳開。這人名聲就臭了,以後就不好混了,不但師父師兄等人會出面責罰,更重要的是,他再遇到困難,别人也不會幫忙——相當于社保被取消了。
你看,社會保障體系并不是政府發明的,也不是必須依靠政府才能運轉的。在現代官辦社保制度出現以前,社會各界其實已經演化發展出種種相當于社保的互助體系。
事實上,考察曆史上的民間社會,類似相聲藝人的這種互幫互助網絡并不罕見,隻不過形式各種各樣。比如分布在各地的寺廟,另一個作用其實是佛教界的“連鎖酒店”:接待外地來此的遊方和尚、居士等人。
你要是經常參觀佛寺,你會發現中國寺廟的第一座大殿裡面,往往是彌勒佛像。轉過彌勒佛像身後,都有一個韋陀菩薩像,手裡拿着一件兵器,叫韋陀杵。各位下次去寺廟的時候,可以留心看一下韋陀菩薩像手中的杵的情況,共分三種。
據說,這韋陀杵扛在肩上的,表明這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韋陀杵平端在手中的,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杵向下杵在地上,意思就是本寺太小,不提供食宿接待服務。
你看,不但是“連鎖酒店”,還有統一的星級劃分标準和識别标志。和相聲藝人不同的是,和尚外觀特殊,容易識别。要知道,任何社保體系都必須先設法解決身份識别問題。
其他諸如同鄉會館、商會、宗族祠堂等等,也都有為内部人提供保障,應對緊急情況的作用,當然,也各有各的身份識别辦法。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在傳統社會,沒有商業保險,沒有官辦社保,不過大家還是會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互幫互助。
我們再來看現代社會,保障水平當然要高得多,人類的整體安全感也提升了很多。但是,現代社會的保障其實也有問題。
首要的問題是養懶漢,這個我們以前多次說過,就不展開了。
現代社會保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它讓人孤立而不是融合。
從我們今天說的相聲界的春典現象來看,在傳統社會中,你要想獲得保障,首要條件是,你必須有一個辦法亮明身份。背後的潛台詞是,你必須深度地融入一個社群,獲得一個身份,尊重一種規範。社會保障,不僅是一種道德需求,它還是社會自身發展的保證。
但是在現代社會保障中呢?隻要一個人符合某個标準,比如收入低于多少,他就可以不必理解當地文化、不必尊重當地習俗、不必融入當地社會、不必遵守當地規範,也可以在那裡活下去,而且活得很舒坦,活得理直氣壯。
也就是說,社會保障,和社會融合分離了。這樣的現代社會保障,其實是值得我們這代人反思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