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曾說:“取象于錢,外圓内方。”
這八個字,可謂道出了中國五千年來先輩們所提倡的“做人準則”。這不僅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濃縮,更是修身修心的崇高目标。
什麼是“取象于錢,外圓内方”呢?
那就是我們做人,就必須要像銅錢的構造一樣,要懂得因時而變,也要懂得堅守本心,該怎樣,該不怎樣,這不僅要看自身的條件,更要看外部的環境。
我們為人處世,就不應該過分死闆,也不能過分去鑽牛角尖,而是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順應社會的規則去做事。
正如同《周易》所言一般,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另外,我們做人還要有自身的處事原則以及内心的準則。有些不該做的事兒,我們堅決不能做。面對違背良心道德的事兒,我們要懂得别涉足其中。
所謂的“方圓”,便是要我們行“自然”之大道,别過分偏激,也别過分極端,而是在不偏不倚,規則有序的環境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老子有言:“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真正有本事的人,他們做人方正卻不生硬,有棱角卻不傷害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這一切,都是“方圓”智慧中的“度”。
而這個“度”,并非是人天生就擁有的,而是人在生活中“修心”修出來的。
順勢而圓,行“方圓”之道
不管是在以前,還是在今日,其實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直都是沒變的,那就是要行“方圓”之道。
很多人就會認為,我做人品德端正,剛正不阿,為何非要“順勢而圓”,為何非要“方圓”相濟呢?
其實,做人過分“圓滑”,那就是小人了。相反,做人過分“剛正”,你在社會也很難混下去。因為過分極端的人,終究過不好這一生。
就像在職場中,一個過分圓滑之人,他不是今天想讨好上司,就會明天想拉攏同事。到最後,自己啥工作能力都沒有,哪管你拉攏了誰,又有誰會看得上你呢?
同樣的道理,一個過分剛正的人,他不是看不起别人的小手段,就是一副“不同流合污”的模樣,那麼,又有誰會和你合作,與你做朋友呢?
所謂“太柔則廢,太剛則折。”過分偏激,過分走向極端,你所看到的世界,都隻是一個小世界。而隻有你懂得“平衡”,不偏不倚,那麼你才能看清生活的全貌。
好比爬山,有些人認為山頂的風光和山腳的風光差不多,就不去爬了。而有些人認為,山腰的風光和山頂的風光差不多,就别折騰自己了。
說實話,你沒有登上山峰,又怎麼能知道“一覽衆山小”的全局視野呢?
“方圓”的原則,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一方一圓,才能看透世間萬象。
把“心”修到極緻的人,都是如魚得水的狠人
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我們該如何“修心”呢?就該讓内心平和下來,從而與自然環境相融在一起,不去輕易違背世道的規則,相反,恰恰是我們要順“道”而行。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所謂“道心通明”。你的性格和能力去到了哪個地步,那麼你就去行怎樣的“道”。
有本事的人,他們有大格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該要行“大道”。
而像衆多的普通人,他們缺少了該有的大格局,缺少了這種機遇和能力,那麼他們就該把家庭照顧好,把工作做好,這就是行“小道”。
其實,不管是何種“道”,都不過是“修身修行”的一種外在體現而已。
正如古人所言:“道無大小,自看人心;道有大小,一點便通。”
我們每個人“修心”,都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需求而“修”。更重要的,是為了能更好地應對外部的壓力和挑戰。
真正能把内心修好的人,他們無論面對何事都能“談笑風生”,内心安然自若。可謂是“為将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正因為能做到自主地調控内心,所以他們一般都能在職場中如魚得水,不得罪人,也不讨好人,而是自尊自強,坦蕩一生。
寫到最後
儒家的中庸之道,強調我們做人要“外圓内方”。
道家的自然之道,強調我們處事要“剛柔并濟”。
佛家的輪回之道,強調我們内心要“靜化劫難”。
可總的來說,我們便是要學會如何“修心”。把内心修好了,你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修到最後,你會發現,這一切都是一種“平衡”。
取象于錢,外圓内方。這樣的處事做人方式,便是一種最為“濃縮”的概述。
我們如果能像銅錢一樣,該變通時就變通,理智而行,該堅守時就堅守,明确原則。如此,相信我們能将原本躁動的内心撫平,進而洞悉這世間的本質。
一心,當為天地明鏡;一心,當為衆生畫卷;一心,當為大道無形。
文/舒山有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