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完自拍會關注多少人點贊,發完語音會自己點開再聽一遍,一旦自己制造了冷場就會很難過,自認為存在感薄弱……”一看這些“症狀”,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習慣對号入座的低頭族們将之稱為“社交形象焦慮”,并自嘲“這是病,得治。
正确看待“社交形象焦慮症”
“社交形象焦慮症”是啥?
1、發完語音會再聽一遍
重聽自己發出的語音,是想确定自己有沒有說清楚。重聽語音算“中槍率”較高的“症狀”,絕大部分原因是想聽聽自己有沒有說清楚。不過,也有的稱包括“自戀成分”。
2、發完朋友圈會關注回複
在朋友圈或者空間發完狀态,會關注回複是網友提的最多的“病狀”。很多人都會每次在朋友圈發完狀态都會默默地關注浏覽量和點贊量。其實,還是希望自己所發狀态能有人關注,并且以後等對方發動态的時候再贊回去,禮尚往來。
3、最怕群聊時“空氣突然安靜”
擔心自己在群裡發言沒人理會的人也不在少數。“我最怕自己在群裡說話沒人回應,很尴尬。”
“社交形象焦慮”不是病
這種所謂的“焦慮症”真的算是病嗎?所謂的“社交形象焦慮症”隻不過是言過其實的調侃,而并非官方認可的心理疾病。在社交網絡平台上期待點贊、和轉發并不羞恥,期待落空而産生的輕微焦慮情緒也并非“病發”。這些舉動中所彌漫着的“快來關注我”的渴望,不過是人類最基本需求。以上提及的種種“症狀”,與其說是焦慮症表現,不如說是低自尊感引起的正常行為。
将注意力轉到“内容”上
那麼,在如今互聯網社交網絡裡,為何會有這麼多人有“焦慮”産生?
這是因為這類人群太在乎外界的評價,對别人的反應非常敏感,容易忽視個人的能力和優勢。比如發信息給别人沒有及時收到回複,他可能認為是自己的卑微、存在感薄弱而導緻他人的漠視,而不去具體分析各種可能性,比如收件人也許手機沒電或忙于其他等。
要緩解這種焦慮最重要的是不要壓抑自己,而且将注意力放到“内容”上。比如,在發狀态之前簡單想一下,自己發這條狀态的動機是什麼。另外,關注自己所分享的内容,就事論事,不要什麼都上升到對自己的人格和能力評價上,讓自己在交流中更輕松。
這些症狀你中了幾條?
1、發自拍時,會擔心自己不夠上相,特别在意别人的評價,尤其敏感負面評價。
2、在群組裡發言時,如果沒有得到其他人及時回複,會立刻擔心自己說錯話。
3、比較喜歡發負面狀态,如悲傷、憤怒、挫折和焦慮等。
4、秀恩愛,期望通過别人的回應來确定自己的幸福。
5、隔段時間就換一下朋友圈主頁背景,删掉以前的照片,取消對某些人的關注等。
3點社交形象焦慮症應對策略
1、低自尊者在遇到挫折,比如得到他人負面評價時,會将原因歸結于自身穩定的特質上,比如發信息給别人沒有及時收到回複,他可能認為是自己的卑微而導緻他人的漠視,而不去具體分析各種可能性,比如收件人也許手機沒電或忙于其他等。
2、對自身評價的不穩定會使低自尊者過分依賴他人的看法,将生活的主動權拱手于他人。這些都帶來了社交焦慮情緒,比如過分關注他人看法,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不能很好處理人際摩擦等等。
3、對自己的消極評價,改變了低自尊者的注意偏向,使他不再關注與對方讨論的話題内容,而是想掩蓋自己的不足,避免讓他人發現。因此,當他人對自己的某些方面做出評價時,他會非常敏感——因為他太看重自己的“表現”,所以對于一些人來說,與低自尊者交流本身是缺乏樂趣的。
負面情緒和秀恩愛的狀态當然可以發,沒必要在這上面壓抑自己。但是可以在發狀态之前簡單想一下,自己發這條狀态的動機是什麼:是發洩情緒和分享幸福,還是為了得到關心,或者通過别人的贊确認自己喜歡現在的戀人?如果是後者,試着克制自己那麼一兩次,慢慢來;其次,将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内容”上來,就事論事,對錯都具體分析,不要什麼都上升到對自己的人格和能力評價上,讓自己在交流中更輕松。學會忘卻“自我”,把事情做好,通過經曆去認識自己,而非他人。慢慢地,自尊自然就會爬上來,人際焦慮感就會下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