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伏名言

三伏名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7:31: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三伏名言(學會三字經安然度三伏)1

“上無纖雲,下無微風。蟬聲滿樹,悶熱逼人。”眼下已經入伏,各地開啟“桑拿模式”了,如何安然度夏?不同人群結合自身體質,學會規律起居、飲食有節的“三字經”,可安然度過伏天。

避暑熱

暑性炎熱,傷精耗氣。人體感受暑熱時面紅目赤,口渴心煩,神疲乏力、氣短胸悶,嚴重者中暑暈倒。

那麼,該如何避暑除熱呢?建議少量多次飲用白開水,少喝甜果汁、糖分高的飲料等。減少戶外劇烈運動,可“午未休憩”,即午時未時(11時—15時)避免在烈日下活動。酷熱時可用涼毛巾輕拍額頭或後頸部,給身體降降溫。同時,還可備些藿香正氣水、十滴水、風油精等防治中暑虛脫。

在三伏天,喝上一碗清涼的湯食或涼茶,光是想想就很解暑。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寓醫于食”,所以推薦薏米綠豆湯、涼拌西瓜翠衣、苦瓜豆腐湯、蛤蜊絲瓜湯、西紅柿紫菜蛋花湯等佐餐。蔬菜加工時宜清炒或涼拌,少放辛溫助熱的花椒、八角、胡椒。喜食辣椒者,可适量吃新鮮不太辣的品種。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且中醫辨證屬心肝火旺者,可适量飲用桑葉菊花茶、苦荞茶、荷葉苦丁茶;容易流鼻血、便秘、便血者,可飲馬蹄茅根水、決明子公英茶、蓮藕蘆根水;老年體虛、血壓偏低者,戶外活動時可攜帶西洋參片泡水、石斛麥冬水補氣養陰防中暑。

防風寒

伏天酷熱,避暑還來不及,怎麼還需防寒?人體感受到炎熱時,肌肉和皮膚的紋理疏松開放,汗液和正氣外洩,而邪氣直入。打個比方,滿身大汗的人突然進入低溫空調室内或車内,直吹冷風,可導緻鼻塞頭痛、周身酸緊、關節疼痛;正值經期的女性可引發痛經。有的人還喜歡伏天夜卧陽台或地闆,也易受涼。

這時,傳統的扇子就派上用場了。扇扇子不僅可多角度調節風源、控制風速強度,還可鍛煉手臂,促進血液循環。若受寒嚴重出現關節疼痛,注意局部保暖,室内外溫差以不超7—8攝氏度為宜,避開陰冷潮濕環境,可用40攝氏度左右熱水泡腳,配合八段錦等體操,疏通經絡。

中醫倡導“冬病夏治”,是指對于一些在冬季易發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哮喘、體虛易感冒等,在陽氣最旺的三伏時令固護陽氣、增強抵抗力,有助散寒驅邪。而選用的中藥、穴位貼敷等因人和因地域不同存在差異,建議前往正規醫院聽醫生指導,達到治療或預防目的。

護脾胃

脾胃既是消化飲食營養的樞紐,也是轉運體内水濕的水車。面食養心氣,益于脾胃健運,老百姓講究“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有一定養生道理。脾胃怕“冰伏”,過食冷飲冰棍、冰鎮水果等,易導緻腹脹腹瀉,臍周和小腹冷痛。三伏天胃脘和腹部宜防風保暖,炒菜配生姜、生鮮刺身配紫蘇葉、涼拌菜配大蒜均合時宜。

此外,養護脾胃的膳食還可選擇蓮子羹、山藥粥、山楂羹、清炒白扁豆等。如果不節制食用奶油甜品和油膩酒肉會影響脾胃消化功能,發生濕邪困脾證,如惡心、腹脹、食欲不振、舌苔膩、虛胖等,可輔助飲用神曲茶、陳皮砂仁茶、藿香茯苓茶等。

祛濕癢

《黃帝内經》曰:“汗出見濕,乃生痤疿”。也就是說,天氣悶熱濕度大,人體汗液排洩不暢,故皮膚易發痱子、濕疹、汗疱疹,引發瘙癢;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合并感染時易發生疖腫;下肢濕疹較多見,還可伴發尿液渾濁、女性白帶黃多等;多汗和肥胖等人群,皮膚接觸污染物或有癬病的動物時可出現體癬。

如果出現皮膚問題,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切勿飲酒,勤用溫水洗澡、勤理發,宜穿着透氣寬松棉質衣物,保持皮膚幹燥清爽。脖頸、腋窩、肘窩、大腿根等部位可适當撲爽身粉。甜品會消耗體内的B族維生素,不利皮疹康複,應少食,同時減少大蝦、羊肉等熱性食物攝入。不妨多吃點“苦”,如苦瓜汁、荷葉茅根水、銀花綠豆茶等,還可用薄荷葉、金銀花煮水外洗,疖腫嚴重者需及時就診。

(作者為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