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元宵節馬上就要到來,家家都忙裡忙外準備過元宵,元宵節的習俗有很多,那麼,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曆是什麼呢?元宵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呢?帶着這些疑問,跟着小編到文中看看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曆吧!
元宵節即将到來,從養生角度來說,哪些活動能夠強身健體?怎麼吃元宵有利于消化吸收呢?元宵節如何養生呢?下面小編将為您介紹元宵節如何養生。
元宵節十大習俗你知道哪些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元宵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曆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着民衆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節踩高跷
高跷會一般由群衆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衆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挂個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蔔蠶桑,并占衆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曆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我國很多地方過元宵節都有吃湯圓、元宵的習俗。從我記事起,家裡年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媽媽都給我們做湯圓,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爸媽說不上來。直到自己長大了才慢慢的從書中了解到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于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曆史上還有許多别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甯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着稱。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并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着稱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節将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着。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裡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竈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裡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
元宵節如何養生
1.要注意攝養精神
春氣通于肝,肝喜調達疏洩,惡抑郁。要保持情緒穩定。《少有經》上說:“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靜心養性,使肝氣有升有節,有益身心,勿使肝氣生發太過或不升而郁結。
2.要繼續進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風濕
雨水前後,氣溫水有所回升,但相對比較寒冷。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現過程Zui 多的時節之一,伴有嚴重的“倒春寒”現象,有春寒凍死牛的說法。而此時氣溫回升,人的毛孔開始擴張,當冷空氣突然來臨,易使人患病。因此,除心氣平和外,還要要繼續進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風濕。
3.做适當的體育運動,提高免疫力
慢跑、多伸伸懶腰,也可以練一些簡易養生功,如:“雨水正月坐功”、“劃圓功”、“閉氣發汗功”(治感冒)等。
元宵節飲食禁忌
過元宵節就得吃元宵,這和過中秋節吃月餅一樣,寓意團團圓圓和圓圓滿滿。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元宵的外皮以糯米粉為食材。糯米含較多澱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腸胃功能不佳的人、老年人、小孩子,在食用的時候要特别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礙。
另外,吃元宵要當心“燙口”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潰瘍病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最好不要吃太甜的食物,以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當人大病初愈,或者病剛剛好的時候,應該“忌生冷黏滑”,所以病人不宜多吃元宵。
吃湯圓、元宵的習俗由來
專家介紹說,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食品,舊時曾稱作“圓子”“湯圓”“糖圓”“團子”等。 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别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第一種說法
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據說,楚昭王複國歸途中泛舟長江,見江面上漂着個浮物,色白微黃,船工撈起來獻給楚昭王。昭王食之,内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鮮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為餡仿制供臣民食用,以慶祝家國團圓。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後世相沿成習。
第二種說法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第三種說法
有一種說法,1912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因為“元”和“袁”、“宵”與“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袁世凱就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這便是傳說中湯圓名稱的來曆。
結語:總是聽說“過春節,鬧元宵”,這就話說的一點都不錯,元宵節不僅要吃美味的湯圓而且還有很多的習俗。以上是小編總結的有關元宵節的由來以及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親們,你們都明白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