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要想養生切莫待老時

要想養生切莫待老時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1-25 10:08:50

  不少人并不清楚,甚至錯誤地認為,現在工作繁忙,待退了休再去養生吧!殊不知,養生是沒有年齡界限的,人老時應該保養身體,年輕時、中年時,即使是幼年,也都應珍惜身體,真正到了老年,再去遵循養生之道為時就太晚了。我國醫學名着《黃帝内經》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指出:“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将失之耶?”意思是,上古時代的聖賢人由于自始至終學習和運用養生之道,年已100多歲,形體、動作并不顯得衰老。而現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養生,往往不到50歲,形體就衰老了。

  越是工作忙,越要保健。身體是工作的本錢,隻有體魄健全,精力充沛,才能勝任最繁重的任務。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以自我調攝為主,并采用多種保健方法綜合運用,從而達到預防疾病、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黃帝内經》裡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處的“道”,就是養生之道。“道”是從一切具體事物中抽出來的自然法則或規律。若人們順應這種規律,則可“長有天命”,如果違背這種自然法則,則要早衰夭亡。當然,人不可能不死,但是可以通過後天調養,逐漸增強體質,提高康複力、抗衰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有關傳統養生的理論和内容極其豐富,曆代養生家由于各自的實踐和體會不同,他們的養生之道在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方面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從學術流派來看,又有道家、儒家、醫家、佛家養生武術家養生之分,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養生的理論和方法,豐富了傳統養生學的内容。

  傳統養生學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經過長壽實踐與經驗積累,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并有相對獨立的、豐富的理論與大量的、别具一格的手段。中醫養生學的理論體系,是在陰陽五行、髒腑經絡、氣一元論、天人相應及整體恒動觀等理論的指導下,提出了形神共養,協調陰陽,謹慎起居,和調髒腑,動靜适宜,養氣保精,氣血通調,養正祛邪,綜合調理,因人、因地、因時攝生諸原則。其養生手段與方法更是豐富多彩,别具特色,如調攝精神、氣功與導引、針灸、按摩、推拿、食養與食療、順應自然療法、藥養與藥療、日常養護與個體衛生等。這些傳統養生法,不僅為我國人民所喜愛,還遠傳世界各地,為全人類的保健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即将到來的以保健為主的21世紀,傳統養生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