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經典語錄句句精辟

論語經典語錄句句精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13:47:16

論語經典語錄句句精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名句的誕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經典語錄句句精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經典語錄句句精辟(論語經典名句詳解)1

論語經典語錄句句精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名句的誕生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跆矩6。”

  ——為政·四

  完全讀懂名句

  1.有:音義皆同“又”字。根據古文的句法,十有五,就是十五。2.而立:有所成立,有所成就。3.不惑:不困惑,不疑惑。4.天命:上天的意志,命運,也引申為人生中一切當然的責任與道義。5.耳順:聽到一個人說的話,便知道其微言大義,想要表達的是什麼。6.瑜矩:矩是用來端正方形的工具,引申為法度、規矩。瑜矩即逾越法度、規矩。

  孔子說:“我在15歲時,立志學習。到了30歲,已有所成立,建立起自我的價值觀。40歲時,對于一切事理,能通達不再迷惑。50歲時,知曉自己所背負的天命。到了60歲,聽到别人所說的話,完全清楚他所表達的意思,并分辨真假是非。到了70歲時,心裡想什麼便做什麼,都不會違背法度規矩。”

  名句的故事

  根據東漢時代的史學家班固所著的《白虎通》,在周朝時,貴族的小孩八歲時人學,學習基礎的禮樂知識與武藝,到了十五歲則進太學,學習處世為人、治理國家的道理。孔子志于學的年齡不算早,也不算晚。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描述了孔子的童年:“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俎、豆是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器皿,這句說明孔子童年時求知欲便相當強烈,常常演練禮儀來當遊戲。

  從本章内容來看,孔子說這些話時,年紀應當已經超過七十歲,距離七十三歲辭世不遠,才會總結自己一生的學習過程,同時勉勵弟子不斷努力,并明确指出學習的進程、各個階段,以及最高标準,即達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此章也被認為是曆史上最精簡的自傳。明朝中期著名儒者顧憲成認為,孔子從十五志于學,到四十而不惑,可稱為“修境”,是還在修行的階段。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已經領悟了世間的常理。到了七十随心所欲則為“證境”,進入印證真理的境界了。

  曆久彌新說名句

  後世從《論語》此章衍生出對不同年齡的代稱,例如15歲即“志學之年”,30歲就是“而立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50歲乃“知命之年”,60歲即“耳順之年”,70歲是“從心之年”。

  因為15歲被稱為“志學之年”,因此直到清朝,“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還常是年輕學子必寫的作文題目。在《紅樓夢》第八十四回中,就有一段賈寶玉寫這篇作文的故事。不過聰明頑皮的賈寶玉并沒有像其他人一般,寫自己要追比孔子、從此用功讀書,他寫下“夫不志于學,人之常也”,表明不想讀書乃是人之常情,所以不用太逼他。接着又寫“聖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難乎”,即連孔子都是15歲才志于學,由此可見讀書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他也可以晚一點再“志于學”了。

  關于年齡的代稱,孔子的這套說法在今天可說是相當普遍,但事實上不僅此一種。《禮記》中記載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即根據周禮,一個人到了50歲可在家拄拐杖,60歲可在鄉裡間拄拐杖,70歲可在諸侯前拄拐杖,80歲則可以在天子的朝廷中拄拐杖。于是由此便衍生出了“杖家之年”、“杖鄉之年”、“杖國之年”與“杖朝之年”,分别代表着50歲、60歲、70歲與80歲。

  此外,因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之說,70歲又稱古稀之年,不過随着社會高齡化的發展,将來古稀之年的歲數可能會繼續往上攀升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