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轼《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你是否曾見到過這樣的人?
滿眼浮華,不為所染;
幽閉凄清,不受其寒。
得意時不驕縱;
處波瀾不彷徨。
泰然自若,悠然灑脫。
若你遇見,請先莫急于贊歎,
或許是生活過多的錘煉,
才造就其一身沖淡。
閱人一生,正如覽世間風景,
欣于所遇,定能有所增益。
01
那是公元1082年,
蘇轼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
46歲的他早已放下了功名,
在黃州過着自由快活的日子。
回想多年之前,曾經的他,
也是一個鬥志昂揚的熱血青年。
21歲中進士,得歐陽修盛贊,
他的詞火遍京城。
25歲又拿下制科考試第一,
學識斐然,前途無量。
如此賢良,自然得帝王重用。
意氣風發,難免年少輕狂,
然而,上書啟奏,忘卻收斂,
又多次批評王安石新政,
引起了皇帝和變法派的不滿,
不久就被調離出了京城。
一腔鬥志,無處實現,
真是有苦也難言。
不過好在還能造福一方百姓,
心中倒也沒什麼埋怨。
北宋進士出身的官員,
都是“一年一考一遷轉”的。
本以為隻是周折些,
不料,此時還醞釀着更大禍患。
這一年蘇轼初至湖州,
例行公事寫了篇《湖州謝上表》呈給皇上,
可是這篇普通的公文卻招來了牢獄之災,
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
其實,朝中很多變法派官員,
早就将蘇轼作為眼中釘,處處針對。
這一次更甚,隻因文末一句,
“陛下知其愚不适時,難以追陪新進;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新進”一詞,在過去新政的朋黨之争裡,
是固定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的。
本是感恩皇上的體恤,
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到他人嘴裡,便成了諷刺。
如此大的漏洞,他們是絕不會放過的,
聯名上書,将蘇轼的作品曲意批注,
直至被關進牢獄,熬了近五個月,
得貴人相助,才有幸脫險。
經此一禍,身心狼狽。
雖然本性豁達,
但突然遭遇這無妄之災,
又有誰的内心能安然無恙呢?
02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出獄後,貶谪黃州,
夜不能寐,輾轉院中。
周圍一片靜寂,
隻有自己一人月下徘徊,
仿佛一隻橫跨蒼穹的大雁。
孤獨、落寞,
滿腹的凄苦,不知何處訴說。
都說患難見真情,
徐君猷便是其中的一個。
始谪黃州,舉目無親。
君猷一見,相待如骨肉。
雖是蘇轼的上司,
但因為欣賞蘇轼的為人和才學,
剛剛調任到黃州,
就拿着好酒好菜來拜訪,
還将山坡上的幾畝荒地撥給蘇轼糊口。
從此蘇轼開荒地、蓋茅屋,
築水壩、建魚塘,
日子越來越充實,
“烏台詩案”留下的陰影,
似乎也消退了些。
又一年寒食節,
屋外陰雨蒙蒙,觸景生情,
蘇轼難免又悲從中來。
怎奈君猷萬般體貼,清明過後,
又拿着美味來找蘇轼了。
席間見他心情有些沉悶,
就借嵇康、阮籍等先賢來勸慰。
雖然蘇轼之前也經常這樣安慰自己,
可内心的傷痕還是難以完全痊愈,
沒想到,今日竟突然間就想通了。
生活常常就是這樣,
當愁苦沉澱到一定程度時,
很難說清哪句話真正觸動了你,
然而内心的結一下子就打開了。
其實,能夠擺脫内心苦痛的人,
往往都擁有一顆認真對待生活的心。
心中雖苦,但日子總要繼續。
03
這之後,豁然開朗的蘇轼,
對未來的生活一下子就燃起了希望。
不久就決定去沙湖購置田地,
以安置屬于自己的家業。
路遇細雨,同行都為此煩擾,
隻有他,一身淡然,
雨中漫步,仿佛世外超人。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手拿竹杖,腳踩草鞋,
健步如飛,超然灑脫,
哪怕一生風雨,也不足以畏懼。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雨過天晴,微風斜陽,十分清爽,
那麼難熬的事都不再畏懼,
又怎會被天氣的變幻牽絆心情呢?”
世間逍遙客,唯老蘇是也!
經此一悟,蘇轼愈發飄逸。
觀赤壁,感悟我皆永恒,
與清風明雨相伴;
聽江濤,願從此
在天地間流浪,逍遙一生。
實乃一派神仙風姿。
難怪當時的人們一度傳言,
蘇轼已經羽化登仙,
還傳到皇帝耳中,惹得沸沸揚揚。
其實蘇轼哪裡登得什麼仙,
此時正躺在床上鼾聲大作呢!
生活就是如此神奇,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
山長水遠,人生的路,
終究不能忘了自我救贖。
人們往往試圖逃避苦難,去追逐快樂。
如果說蘇轼有什麼高明之處,
他也隻是在面對苦難的時候,
順其自然而已。
心中有苦,但生活還在繼續,
芸芸衆生,誰又沒有生活的難處呢?
隻要還在堅持,苦難就一定會過去。
然而,蘇轼真正高于我們之處,
便是看透了喜樂與苦難一樣虛無。
禅家有言,人生有三個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經曆了人生的沉浮,
在生活中體悟,
最終一切還是要歸于平靜。
其實不管是痛苦,還是歡樂,
本質都是生活。
所謂“寵辱不驚”,
大概就是一種對于自己的堅定吧!
于苦難,不悲戚;處安樂,不忘形。
知心中所求,靜賞花謝花開。
如此這般,已滿足。
願你此生,任性逍遙,初心永存。
◎本文轉載自“古典書城”,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