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和叔伯家有矛盾怎麼處理

和叔伯家有矛盾怎麼處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8 03:35:18

百裡負米奉親,發生在莘縣,對待父母應像子路這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五十歲任魯國司寇,五十五歲開始,率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曆時十三年。五十八歲時回到魯國,删修《春秋》,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獻史籍。

和叔伯家有矛盾怎麼處理(百裡負米奉親發生在莘縣)1

子路侍親 百裡負米

子路侍親 百裡負米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七十二賢人中年齡最大的是仲由,僅比孔子小九歲,很受孔子器重。

仲由,字子路,(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孔子的得意門生。

和叔伯家有矛盾怎麼處理(百裡負米奉親發生在莘縣)2

孔子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古城鎮曆史悠久,是春秋時的古城邑。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這一帶留下了遺迹,早已列入“二十四孝”的子路“百裡負米奉親”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和叔伯家有矛盾怎麼處理(百裡負米奉親發生在莘縣)3

子路

子路從小家境貧寒,常常要到百裡以外的地方,背米回來給父母吃。子路的父母過世後,子路來到楚國當了官,過着富足的生活。但子路并沒有因為生活條件改善而高興,經常哀傷父母不能和他一起過這樣的生活。每當這時,子路便想,再像過去那樣背米奉養父母,也不可能了。

孔子贊歎子路是一位非常盡孝的人,說:“仲由侍奉雙親,可以說是父母活着的時候盡了最大的孝心;父母亡故後,又能時時懷念他們,真可以說是個大孝子了。”

子路堤村

子路35歲時,因魯國大亂,他到現在的莘縣、陽谷一帶講學。他的二兒子啟,也随着來到這裡居住。古時候這裡有個書院,是子路教書的地方。因當時多水患,洪水泛濫,子路率民衆築堤,以防禦洪水。孔子也曾到此講學,親眼見仲由背米供養父母,又帶領百姓築堤防水,對仲由的孝行與吃苦精神加以贊賞。後人遂将此處之堤命名為“子路堤”。

和叔伯家有矛盾怎麼處理(百裡負米奉親發生在莘縣)4

子路堤

現在的金堤,就是在子路堤的基礎上加寬加高的,至今仍然發揮着禦洪和灌溉作用。

和叔伯家有矛盾怎麼處理(百裡負米奉親發生在莘縣)5

金堤

原子路堤村,現屬聊城市陽谷縣金鬥營鄉,在子路堤旁。相傳,此村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村名原稱堤上。據說,這裡就是子路避陽虎之亂曾退修詩書的地方。其後人都是子路的後代,均姓仲。

仲子廟

據說,當年子路在今仲子廟水閘南側三間茅屋内,開壇講學三個月,傳播儒家思想,教化當地民衆,方圓百裡之内的人們聞後,紛紛前來聽仲子講學,當地之人深受其益。當地人為了紀念仲子開壇講學這一佳話,衆人捐資在原仲子講學處建起了一座氣勢雄偉的廟宇,内供仲子神像,廟曰“仲子廟”(遺址在原範縣縣治駐地即今莘縣古城鎮東南偶),四面八方遊客絡繹不絕,廟内香火不斷。

和叔伯家有矛盾怎麼處理(百裡負米奉親發生在莘縣)6

仲子廟

鄭闆橋于1742年(乾隆七年)任範縣知縣兼署朝城縣事,到任後便參拜仲子廟,并親自手書“仲子廟”牌匾一塊,挂于廟門之上。

和叔伯家有矛盾怎麼處理(百裡負米奉親發生在莘縣)7

鄭闆橋

鄭闆橋親書的“仲子廟”匾額,款署“鄭燮書”一行小字,自成一體,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據山東省及當地 ‘文物鑒定專家鑒定,《仲子廟》匾丹書系出自鄭燮親手,書于其知範縣期間(1742-1746),為闆橋存世書迹中一件難得的楷書匾額。

帶來的啟示

孝道,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良好傳統,是做人之本。子路不僅是一個孝子,而且還是一個尊敬老師的人。這得益于孔子給子路的教誨:不強不達、不忠無親、不恭失禮、不信無複、不勞無功,希望他能好好以五種禁誡來警示自己。

所以,孝無分貴賤,上自天子下至販夫走卒,隻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怕辛苦勞累,你都能盡力去做到順承父母的意願。但願我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常回家看看,經常和父母談心,不要等到後悔來不及時,才思念父母之不在。(張丁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