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是人品的升華?“風行草偃(讀作yán)”,是一個成語,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為官是人品的升華?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風行草偃(讀作yán)”,是一個成語。
“行”,是“過”、“吹過”的意思;“偃”,是“卧倒、倒伏”的意思。
“風行草偃”,是說“風吹過來,草就倒伏”。用以比喻“上面的意圖傳下來,下級一律絕對服從”,也比喻“人們順從身邊的形勢而采取自己的行動”。
在《論語顔淵》中,魯國的權臣季康子
向孔子請教治理政事的事情,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問:“倘若殺掉那些無道的人,來成全那些有道的人,您覺得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着殺戮的手段呢?您隻要心裡想着做善事就好!那麼,老百姓也就必然會跟着做善事。在位的人的品德,就好比是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就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還能不跟着倒下嗎?
這段話,充分反映了孔子的“德政”的政治主張——以德治國、以德化民。在孔子看來,殺戮并不能讓民心歸附,而德政才能讓老百姓心服口服。
在《三國志·張纮傳》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文學家兼官員張纮奉孫策之命出使曹操的漢末朝廷。
張纮到了許縣(現屬許昌)後,大力向朝中文武百官和之前的好友們介紹孫策的才能,說他謀略如何如何出衆,平定江東三郡時,當地老百姓都被他的徳行所感化,紛紛前來歸順;還說孫策對朝廷是如何如何地忠心耿耿(“材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
當時,曹操擔任司空,為了讓孫策高興,就竭力誇贊張纮,不斷給他加官進爵。隻是張纮心裡放不下故主孫策,總是想着回去複命,于是便稱病拒絕。
可見,為政還是要有仁義道德之胸懷;如果暴虐無道,必然會遭到百姓的反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