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内容
教科書P60例1,完成教科書P60“做一做”。
▶教學目标
1.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初步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
2.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抽象思維。
3.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餘數是如何産生的,以及餘數的單位與什麼有關。
▶教學準備
課件、20個小圓片。
▶教學過程
一、組織遊戲,引入新課
1.講解遊戲規則,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遊戲嗎?這節課我們就通過一個好玩又溫馨的遊戲來探究新的數學知識。
出示課件,教師講解遊戲規則。
2.在遊戲中感受餘數。
引導學生說出遊戲的過程和結果。
第一輪:找8個同學來參加遊戲。“抱一抱”遊戲開始,老師擊掌,同學們手拉手轉圈,喊出數字“4”,分成了兩組。
第二輪:找9個同學來參加遊戲。還是每4人擁抱在一起,分成了兩組,還剩餘1個同學。
第三輪:找10個同學來參加遊戲。還是每4人擁抱在一起,分成了兩組,還剩餘2個同學。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讓學生感受平均分會出現剩餘的現象,初步感受餘數。
3.交流想法,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師:通過剛才的遊戲,你有什麼發現?
【學情預設】學生會發現有時候人數剛剛好,正好一組一組地抱在一起,有時候會出現剩下人的情況。
師:為什麼會剩下人呢?
【學情預設】因為剩下的人不夠老師報的數了。
師: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個“剩下的”。(闆書課題: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按相同人數分組,會出現剩餘的情況。不詳細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課題,繼續研究。
二、探究新知,感受餘數的由來
1.複習除法的意義。
課件出示教科書P60例1左邊圖。
師:想一想,6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
【學情預設】學生已有除法的經驗,有的學生會選擇用學具擺一擺,有的學生會選擇畫一畫,有的學生會選擇直接列式計算。
學生表達自己的思路,課件展示分的過程與結果。
教師随學生的回答闆書:6÷2=3(盤)。
師:請列式計算的學生說一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學情預設】這個算式表示“6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能擺3盤”。
2.初步認識餘數。
課件出示教科書P60例1右邊圖。
師:想一想,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
師:請大家用手中的小圓片代替草莓,動手來擺一擺。
師:在擺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麼問題?
【學情預設】2個擺一盤,有多的,剩下1個草莓。
師:這1個草莓夠不夠擺一盤?(不夠)也就是剩下了1個。這也是我們在分東西時遇到的新情況:分的結果出現了剩餘,不夠1份就不能再分了。我們把剩下的1個叫做“餘數”。誰能說一說,你理解的餘數是什麼?
同桌之間讨論,舉例說明對餘數的理解,然後集體展示評議。
【學情預設】分了之後,不夠1份了,不能夠再分,剩下的就是餘數。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闆書餘數的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在已有的處理平均分的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分一分,在活動與觀察中,經曆餘數産生的過程,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
3.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
師:像這樣分的過程和結果,用數學算式可以怎樣表示呢?
小組讨論,然後互相交流,結合除法的意義得出結論,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分的過程。
師:那分得的結果怎麼表示呢?
學生嘗試寫算式,教師巡視,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基本方法,選取典型案例。
【學情預設】預設1:7÷2=3。
預設2:7÷2=3剩1。
預設3:7÷2=3(盤),剩1個。
師:除法算式的得數表示的是什麼?剩下的1個在算式中不體現行嗎?
【學情預設】算式的結果表示的是平均分的結果,這裡平均分的結果并不隻是3盤,所以不能直接等于3,應該把剩下的1個也體現出來。
師:這裡平均分的結果是什麼呢?
【學情預設】能平均分成3盤,但是還多出1個。
師:說明等于3還不夠,還要把多的1個也表示出來。
師: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能擺3盤,還餘下1個。1是剩下的草莓數,我們把它叫做餘數。為了區分商和餘數,我們用6個點将它們隔開。我們把這樣的算式叫做有餘數的除法。
師:這個算式中的1表示什麼?7、2、3表示什麼?
【設計意圖】用除法算式表示有餘數情況下的平均分活動,教學中需提供學生自主交流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彙報中産生碰撞,教師及時點撥,使學生初步理解其意義。
4.歸納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師: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學情預設】學生能一眼發現不同之處:第一次正好分完,第二次有剩餘。
師:這兩種情況都是平均分嗎?
【學情預設】學生已有平均分的經驗,很容易分析出兩種情況都是平均分。
師小結:将一些物品平均分,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沒有剩餘;一種是分完後還有剩餘,但不夠再分,剩下的部分就是有餘數除法中的餘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平均分物品的兩種情況,在比較中尋找相同與不同。無論結果是否有餘數,分的過程都是平均分,以此幫助學生走出思維定式,并将新的知識及時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60“做一做”第1題。
學生邊說邊做,列出除法算式并說說算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同桌交流,集體展示。
師:算式中“1”在圖中指的是哪部分?表示什麼意思?其他各數分别在圖裡表示哪部分?分别是什麼意思?
【學情預設】利用教科書展示的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對照圖片能很快找到對應部分。
師:商是平均分的結果,根據具體的情況,找到平均分的結果即可知道商表示的意義,就知道它的單位了。餘數是被除數分完了,不能夠再分的部分,所以餘數的單位與被除數的單位是一緻的。(可通過圖形結合算式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溝通不同表征方式間的關系,深化學生的理解,解決确定有餘數的除法中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的問題。
2.完成教科書P60“做一做”第2題。
學生先獨立在圖中圈一圈,再說一說,最後用除法算式表示。
比較兩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别,進一步理解商與餘數的單位的确定。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兩個小題涵蓋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可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有餘數的除法中,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什麼時候相同(等分),什麼時候不同(包含)。
3.回顧準備活動部分,用算式表示活動結果。
課件出示準備活動的遊戲指令,學生在随堂本上列算式。
展示自己的成果,說一說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是什麼,自己是怎麼快速确定單位的。
【設計意圖】首尾呼應,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問題。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師:餘數是什麼?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有剩餘的平均分情況?餘數的單位怎麼确定?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教具展示、學具遊戲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合作得很好。由于學生動手環節不好把控,所以應該靈活地調整時間安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