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帽子”泛濫現象亟待改變。(圖片來源:東方IC)
據報道,日前,針對全國政協提案提出的取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建議,教育部已正式予以答複。教育部肯定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的積極意義,并表示将通過完善“長江學者”退出機制,明确退出情形和退出程序,嚴格人才稱号的使用管理,淡化“帽子”的概念,引導人才稱号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以緩解人才的無序流動問題。
實際上,之所以有政協提案建議取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一個原因在于高校間搶挖“帽子”人才所導緻的人才無序流動。而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包括“長江學者”在内的一系列人才獎勵計劃所引發的人才“帽子”泛濫以及人才評價、引進中的以“帽”取人傾向。正是有人“戴帽子”,才有人“搶帽子”。如果不改變“戴帽子”以及以“帽”取人的問題,即便取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馬上也會有其他人才稱号代之,治标不治本。從教育部的回複來看,教育部顯然讀到也讀懂了建議背後的真問題,并且提出了改進措施。
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初衷在于解決當時大學教授、科技人員薪酬偏低的問題,是為了給優秀學者提高待遇。各級政府、各高校、科研院所陸續出台各級各類人才支持計劃,又造成了人才“帽子”泛濫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分别有人才計劃84個和639個,市縣層面人才計劃更是多不勝數,各類人才計劃,名目繁多、雜亂無序,“帽子”滿天飛。
人才計劃本身的初衷是好的,在于吸引人才、改善學者待遇、鼓勵科研創新。但絕大部分人才計劃都與薪酬待遇、科研經費,甚至住房、家屬工作安排、行政級别待遇等挂鈎,且在學科設置、重點學科評選、科研啟動經費中,“帽子”學者多寡關系重大,“帽子”幾乎等同于票子、位子,意味着權力和資源,加劇了赢者通吃的局面。于是,一些人動搖了學術追求,為了争奪“帽子”費盡心思,難以安心科研。甚至有人形容一些學者“永遠都是在得到‘帽子’和得到下一頂‘帽子’的途中”。
同時,高校則把“帽子”作為人才引進的标準和成績,“重名輕實”、争搶帽子,造成了人才的惡性競争和無序流動。而高校選擇的背後,又是把擁有多少“帽子”學者作為評價高校實力的依據。此外,高校重金挖搶“帽子”,其實也是在通過“帽子”學者,争奪在學科設置、重點學科評選、科研經費等方面的優勢。于是,人才計劃慢慢與其初衷背道而馳,不僅無助于鼓勵科研創新,反而扭曲了人才成長環境,破壞了學術生态。
改變人才“帽子”泛濫及其引發的人才無序流動問題,首先須從“戴帽子”入手。清理整頓各類人才稱号,該取消的就取消,并統籌設立人才稱号,能不設就盡量不設,嚴格各類人才計劃的數量,改變“帽子”滿天飛的亂象。其次是讓人才“帽子”與位子、票子脫鈎,避免“帽子”與高額獎金和相關待遇相關聯,在學科設置、重點學科評選、科研啟動經費、個人升遷以及學術成果評價等方面也該破除以“帽”取人的傾向,讓人才稱号更多回歸為反映科研貢獻和學術能力的榮譽稱号。(來源: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