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 周清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學敏 通訊員 溫志勤
“四十七八,眼發花”。不到50歲,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視力開始逐漸下降,甚至出現“老眼昏花”的現象。為了貪方便,人們習慣從眼鏡鋪或者路上小攤上購買老花鏡。一時找不到老花鏡,就用放大鏡對付,甚至覺得放大鏡比老花鏡能更清楚地看清書籍報刊上的鉛字。到底老花鏡是否“望得清”就合适?沒有老花鏡時,放大鏡能否代替呢?
放大鏡代替老花鏡
越看越老花
張伯伯老花很久了,由于健忘,每當他拿起報紙想看時,都找不着老花鏡,于是就随手抓着放大鏡來看。久而久之,張伯伯老是覺得眼痛、幹澀,而且還伴有頭暈惡心的感覺,眼睛也越來越模糊了。起初,張伯伯以為是人老眼睛功能退化,再合并血壓高所緻,去醫院診治後才知,原來是放大鏡惹的禍。
“很多上了年紀,視力非常差的老人喜歡用放大鏡看報紙,這本來沒什麼問題,但是有的老人因為有了放大鏡,就處處用放大鏡,即使眼睛花了也不願意戴老花鏡。這樣做就會傷害眼睛了,甚至會讓眼睛越看越老花。”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副主任周清副解析,放大鏡是凸透鏡,相當于1000-2000度,對物體有放大效果,而老花鏡卻是根據人眼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做的,可以是凸透鏡也可以是凹透鏡,這與放大鏡有本質區别。
周清介紹,一般老人使用老花鏡,一是為了能看清字,二是起到維持視力,保護眼睛的作用;而放大鏡隻适合老人在某些場合,或特殊情況下臨時使用,它起不到保護眼睛的作用。“若長時間用放大鏡代替老花鏡,等于逼迫眼睛幹10倍、20倍的重活,眼睛能不累麼?等再配老花鏡時就很難找到合适的度數了。”
老花鏡也要“配”才能戴
沈婆婆今年78歲,從50歲時眼睛就開始老花,到現在足足有28年的“花”齡了。她告訴記者,對于老花鏡她一直都沒有很高的要求,都是從路邊攤10塊20塊買來的便宜貨,“能把東西看清就行。況且老年人的度數都差不多。特意去配還得花上百塊,人老了,沒必要花這個錢。”沈婆婆說。
采訪中,記者發現像沈婆婆這樣的“随意派”占了絕大多數,有些老人家甚至連自己老花度數都不知道,戴着哪副清就哪副:“驗不驗光無所謂,戴起來能在報紙上、書上看清楚字就行了。”
對此,周清解析,通常正常人視力從45歲以後會逐漸出現老花現象。而劣質老花鏡起不到彌補調節功能,由于鏡片透光效果差、放大倍數不均勻、度數不準确、瞳孔距離不對稱,佩戴後會出現眼痛、惡心、嘔吐等症狀。所以,配鏡前應到正規醫院驗光,從而确定度數、瞳距、是否散光後才可佩戴。
一副老花鏡不能戴到底
老人随着年齡增加,花眼程度也會加深。正常情況下,老花鏡每一年或一年半需更換一次。“一旦老花鏡不合适就得及時更換,否則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會加速眼睛老花的程度。老花鏡使用時間長了,鏡片會出現劃痕、老化等現象,造成透光量下降,影響鏡片的成像質量。”
她建議,視力不好的老人平時還要多吃一些有助于保護視力的食物,如核桃、胡蘿蔔、紅薯、山藥、枸杞子等;多打乒乓球,讓眼球快速轉動起來,以增強眼球的調節能力,同時減短看電視、電腦的時間。“尤其要提醒的是,在看書看電視時,燈光一定要明亮;在看電視、電腦時,一定要亮起一盞光線柔和的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