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已經說過了,李賀隻活了27歲,但卻是中唐極重要的一位詩人,他留下了好多經典的著名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其中之一。當然,這一句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偉人曾經借用過,寫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人間正道是滄桑”對來氣量宏大,更擅勝場。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一句在李賀詩中的原始出處,讀一讀李賀這首《金銅仙人辭漢歌》,全詩如下: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迹。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将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詩前李賀額外做了一篇長序,因為跟詩意相關,也錄下來: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诏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緻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西安的漢武大帝像高26米)
詩題中的金銅仙人,是漢武帝劉徹建造的,魏以前一直矗立在神明台上,據清代張澍編寫的《三輔故事》裡記載,金銅仙人“高二十丈,大十圍”,十分雄偉,仙人手舉承露盤過頂,意思是要承接上天所賜甘露,用于配制長生不老藥。
皇帝都是想長生不老的,打從第一個皇帝就是這樣,秦始皇基本上算是死在了求長生不老的路上,到了漢武帝也想長生不老,于是建了金銅仙人承露盤,1600多年之後,清朝皇帝乾隆效仿漢武帝,也建了金銅仙人承露盤(不過規制小得多,仙人沒有那麼高,隻跟平常人大小相仿,圓明園裡也有,建于嘉慶年間毀于八國聯軍,可見仙人承露這個典,曆代皇帝信的人不少),現在我們在北海公園能見到的是乾隆皇帝所立的仙人承露盤,如圖:
(北海公園的仙人承露盤)
當然,漢武帝沒有長生不死,曆史車輪滾滾向前,到了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有的注本說是青龍九年,顯然有誤,青龍為年号隻維持了四年)魏明帝(就是曹操的孫子曹叡)下诏将金銅仙人遷離長安,運往國都洛陽,但因為金銅仙人太沉了,走到霸城(就在現在西安市附近)就走不動了,就留在了那裡。這件事被東晉習鑿齒記錄在《漢晉春秋》裡:“帝徙盤,盤拆,聲聞數十裡,金狄(即銅人)或泣,因留霸城“,這有傳說的性質,較屬實的當屬《三國志》裡的記載是“銅人重不可緻,留于霸城”,總之,銅人是留在了霸城,沒搬到洛陽,曹叡最終也沒有獲得長壽,36歲就死了。
(影視劇裡的魏明帝曹叡)
李賀采用了傳說,而摒棄了史書記載,顯然,這樣更有利于文學創作,他在詩序裡記載的,基本就是金銅仙人被拆,要移走了,于是仙人哭了,最終不搬了,于是,李賀作了一首詩記錄這件事,他始終以唐宗室子孫為榮,詩序裡還念念不忘提一句。
這首詩說的是一件事,但大緻我們可以分成三段來欣賞,四句一段,先說前四句: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迹。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前朝的皇帝,李賀卻直呼為“劉郎”,顯見李賀是多麼驕傲不羁,他眼裡,基本沒有封建等級觀念那一套,劉郎啊,你雖然夢想長生不死,但終究還是像秋風吹殺的落葉一樣随風而去了;“夜聞馬嘶曉無迹”漢王朝的衰敗就像晚上還能聽到馬匹的嘶鳴,到了早上就沒有蹤迹了,這當然是誇張,《莊子.知北遊》裡說時間易逝如白駒過隙,而一個王朝的衰敗與滅亡大緻也不過是朝夕之間的事情罷了;那些舊時的畫欄仍在,那些舊時的桂花仍香,但所有的宮殿早已繁華不再,隻有慘綠慘綠的苔藓(土花)布滿了三十六宮各處。
(現在的茂陵)
這四句,是李賀設想金銅仙人雙眼所看到的,昔時繁華與今時衰敗金銅仙人是親曆者,所以看得清楚,當然,這也可以是旁觀者的視角,因為接下來的描寫是純旁觀了。
“魏官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将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漢王室滄桑巨變,金銅仙人看在眼裡,已經無限傷感,更何況到了現在,連仙人自己也要被拆下來搬走了,怎不讓人傷懷,仙人本身更将愁苦不堪。魏國的官員們牽引着車向遠方駛去,千裡是說路途遙遠,從西安到洛陽沒有千裡。東關的風是“酸”的,顯然,加了感情在内,連風都酸了起來,霜風侵人眼,眼睛被風吹得發“酸”,同時酸的還有金銅仙人的心,當然,也有詩人李賀的心“酸”,把酸用在詩中用得這麼好的,李賀是頭一份。此時此刻,隻有那朝夕相處的明月,伴随銅人走出宮阙。因為懷念起舊日的君主,銅人流下如鉛水的淚滴。想想吧,眼淚如鉛水,這才是銅人的淚水,也足見沉痛之感。
(圓明園裡的仙人承露石刻)
不論如何,金銅仙人是要被遷走了,不在長安這裡舉盤承露了,不論多麼悲傷,不論多麼懷戀舊城,不論流下多少淚水,金銅仙人向舊城投去了最後留戀的目光,但終究是要走了。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在通向鹹陽的古道上,路邊衰朽的蘭草正為遠客送别,如果上天是有感情的,那麼老天也會因為這份悲傷而變得衰老;托着盤子的金銅仙人在荒涼的月色下孤獨而凄慘的前行;眼看着長安漸漸遠去,渭水的水波之聲漸漸越來越小了。渭城:秦都鹹陽,代指長安,都是指金銅仙人要離開的地方。
(伴驢苦吟的李賀雕像)
李賀沒有參加成科考,短暫的一生之中潦倒苦吟(見前文騎驢苦吟的故事),但他還是做過小官的,根據朱自清先生的《李賀年譜》,推測這首詩大約是元和九年(814年,一說813,但813年李賀隻是請了病假,并未辭官)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這個官非常小,從九品上,說起來也是京官,但管的事情就是大家上朝或禮拜等時,負責贊禮的,李賀做這個官大緻覺得十分無趣),從長安向洛陽歸去,李賀想想自己的身世,回憶自己的遭遇,不禁悲從中來,“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銅仙人耳”,李賀把自己滿心的悲傷都寄托在金銅仙人離長安這件事上,借仙人東遷的酒杯,一洗自己生平遭際的塊壘,詩中有怨憤,但并不金剛怒目,有悲傷,卻胸懷闊大,他把自己融入到曆史長河,融入到了天地之間,他的悲傷不是一個人的悲傷,是人類的悲傷,是天地間永恒的悲傷。
(北宋詩人石曼卿石像)
這首詩表達的感情是深沉而濃烈的,借由奇幻拟仙的手法表達出來,但卻句句透着對人間的關照,替金銅仙人感傷,替大唐朝局感懷,為李賀自己憤懑,特别是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詩人把上天比作人又純出自然,實在是非有奇思妙想,鬼怪之思才得有如此佳句,“詩鬼”之名,名不虛傳。宋代文學家司馬光:“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為奇絕無對。曼卿對‘月如無恨月常圓’,人以為勁敵。”這裡的曼卿是指宋人石曼卿,他用“月如無恨月常圓”同李賀這句千古名句作對,司馬光認為是對得最好的了,想想也是,如果把“天若有情天亦老”做上聯,反正我是再想不到更好下聯了。親愛的讀者們,大家可有更好的?
(【唐詩閑讀】之110,圖片源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