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看外國人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知識和向善精神

看外國人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知識和向善精神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2-24 01:52:09

  目錄

  第一章:德國人怎樣引導孩子“向善”

  第二章:加拿大從小就上健康課

  第三章:離婚了孩子怎麼辦

  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家長們做大的心願,健康、開朗、善良的孩子最惹人喜愛,但是離婚了孩子怎麼辦呢?如何培養孩子向善精神呢?怎樣讓孩子了解健康知識?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學習外國人的培育孩子之道。

  德國人怎樣引導孩子“向善”

  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并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也不怕麻煩,飼養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和遊戲過程,有條件的還須做好“飼養記錄”。

  孩子正式入學後,他們的日記或作文中,則會常常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作文會被教師推薦為範文在壁報發表。此外,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裡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也是德國小學生一項常見的有意義活動。

  德國的中小學校還經常開展有關“善待生命”的讨論會或作文比賽。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心理醫生處作進一步的治療,因為德國人認為,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絕不能熟視無睹。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種重要内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穿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也并不是什麼新鮮事。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為一個人“善良品質”的另一側面。一個叫雪麗的7歲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了好友梅芙的無端的搶白大丢面子,因而試圖作一次報複以洩心頭之恨。但後來在母親的提示和啟發下,雪麗沒有急着以牙還牙,而是通過和梅芙的談心了解到:當時梅芙喂養的一隻小兔子突然病故,心情十分沮喪,才出現“出言不遜”的舉動。在經過一番“将心比心”後,雪麗原諒了梅芙,兩個小夥伴之間的友誼也更為深厚了。

  在對孩子作“善良教育”時,德國人也十分重視“反面教員”的作用。對那些中小學校校園裡出現的恃強欺弱的“小霸王”,校方反對态度之鮮明、打擊力度之大,超過了包括美國在内的任何西方國家。

  據悉,凡經過兩次記過後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會果斷地予以開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專門給予強制性管教。一名小學校長嚴肅地指出:今天的“小霸王”,日後興許就成了又一個禍國殃民的希特勒!

  對于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血淋淋的暴力鏡頭,德國人倒沒有視之為“洪水猛獸”。他們認為,隻要注意引導孩子不是以“欣賞”而是以“批判”眼光來審視這類鏡頭,孩子們不僅不會泯滅良知,反而會更為痛恨暴力、邪惡和陰謀。

  德國制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時下德國人卻并不贊成玩具商開發新一代的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其中特别是男孩子)與玩具槍炮、玩具坦克為伴。這是因為,德國研究者已找到了越來越多證據證實:小時如經常用玩具“模拟殺人”,那麼長大後難保成為愛好和平人士,或至少難成慈善家。

  加拿大從小就上健康課

  加拿大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健康意識,健康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加拿大幼兒園注重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會幼兒簡單的健康常識,如玩玩具前後都要洗手,去戶外活動後要洗手、換鞋等,飯前便後洗手,餐具和水杯專用等衛生常識,都是幼兒園養成的習慣。較大的幼兒還會被鼓勵去參加收拾、清潔玩具等工作。此外,怎樣用洗手液、消毒液,體溫計是做什麼用的,如何分辨别人是否發燒等常識,也都會由老師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慢慢教會幼兒。在加拿大,一般四五歲孩子碰上父母不舒服,都會本能地去找體溫計和酒精藥棉。

  在加拿大的學校裡,一般從低年級(二年級或三年級)起,都會開設專門的健康課,不僅教授健康保健的小常識、注意事項、個人衛生知識,還特别注重培養孩子的“健康程序觀念”:什麼時候要看家庭醫生,什麼時候要看專科、挂急診,怎樣找救護車等等。前幾年多倫多有個單親媽媽在浴室暈倒,9歲女兒熟練地挂“911”報警電話找來救護車救急成功,她的這一招正是在學校健康課上學來的。

  到了八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初二),學校健康課會開始教授學生最基本的急救和包紮、止血常識,以及如何幫助溺水、中暑和煤氣中毒者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學校健康課“談醫不談藥”,不會教學生“怎樣幫病人找藥”,因為按規定,隻有醫生才有權開處方藥,連止疼藥也不能随便給人吃,即便是非處方藥,也隻能由病人自己選擇服用,承擔後果,随便“給人吃藥”,如果出了問題,責任是很大的。

  至于更專業的醫學知識,如更複雜的包紮、急救,水域救生或野外救護等,學校健康課并不教授,學生可以在監護人簽字同意的前提下,報名參加學校、學區或其他組織舉辦的相關培訓,或童子軍和青少年義工組織。盡管根據《好撒馬利亞人法》,緊急情況下實施救助可以免責,但倘若不通過參加培訓班、通過專業資格考試獲得相應證書,青少年是沒有資格參加較專業的健康義工服務的。

  離婚了孩子怎麼辦

  父母離婚,受傷最深的是孩子,孩子會不會怨恨父母沒有給他一個完整的家?父母離婚了,如何去面對孩子傷痕累累的幼小心靈?不能朝夕相處,還能與孩子親密無間、快樂相伴嗎?

  蘇小白最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兒子小勇的班主任1個月内2次給她打電話,和她探讨孩子的表現問題。這學期,小勇不僅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性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活潑好動的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蘇小白明白,孩子的這些變化,都是從她和丈夫離婚開始的。

  心理學家發現,父母離婚通常都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過,心理學家也指出,隻要夫妻雙方積極努力,就能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但是,情感上已經分道揚镳的夫妻怎麼才能繼續合作,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情感聯系,盡量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呢?

  夫妻關系的結束,夥伴關系的開始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離婚都是痛苦的經曆。蘇小白記得,自己和丈夫在民政局簽字離婚後,連頓散夥飯都沒吃就各奔東西了。盡管和前夫有着種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深愛兒子小勇。幾次心平氣和的談話後,蘇小白和前夫達成了協議,放下二人曾經的情感分歧,建立一種全新的夥伴關系,以合作的方式聯手關注孩子的成長。

  離婚了,對孩子的愛不應缺席

  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父母離婚意味着“分離”。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把父母離婚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比如“爸爸媽媽離婚是因為我”,或者對父母的分開産生極大恐懼,“爸爸媽媽離婚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愛我了”。如果讓孩子卷入夫妻二人的矛盾之中,比如說對方的壞話、将離婚的責任推到對方身上,甚至利用孩子打擊報複對方,都會給孩子的心理成長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離異夫妻要學會通過其他形式來解決離婚帶來的痛苦,比如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尋找心理醫生的幫助。要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們離婚是因為我們之間出現了問題,不能繼續相處了,不是因為你,很抱歉給你帶來了傷害,但是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

  和孩子的教育者結成“同盟”

  心理學家認為,離異的父母應該學會和孩子的老師結成“同盟”。條件允許的話,倆人應該定期和老師會面,三方一起交流孩子的相關信息。

  經過協商,蘇小白和前夫決定,每個月都和小勇的班主任見面一次,進行“三方會談”,了解小勇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也請班主任監督二人教育孩子的行為和方式,并及時給出反饋。

  制定計劃,融入孩子的學校生活

  對于離異的父母來說,把孩子的教育問題丢給學校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也會讓孩子産生被抛棄的感覺。您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避免對孩子産生傷害。

  積極參與孩子學校裡的各類活動

  自卑和敏感是單親家庭孩子的通病,缺乏父母的呵護會給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不要讓孩子在學校裡有“低人一頭”的感覺。如學校舉辦運動會、春遊、假期實踐等需要家長陪同的活動,家長還是應該盡量參加。

  融進孩子的生活,莫做旁觀者

  很多父母出于對離婚的愧疚和補償心理,常常會加倍賺錢,送孩子去最好的學校讀書,或者送貴重的禮物給孩子。其實,比起昂貴的禮物來,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離婚之後,父母中總有一方不能每天陪伴在孩子身邊,此時,您需要和前任伴侶進行協商,抽出一些零碎時間陪伴孩子。

  比如一周有幾次接送孩子的機會,或者“順路”去孩子的學校看看,利用1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吃飯,接送孩子時和老師聊幾句,哪怕隻是給正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的孩子加油。您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參與到孩子的校園活動中去,比如您是一位記者,就可以和學校聯系,在課外活動或者班會上給孩子講講記者的日常工作是怎樣進行的:或者您隻是為學校的各種活動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通常,老師們會很樂意得到家長的幫助。這些活動也會拉近您和孩子的距離,讓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富有奉獻精神。

  采用什麼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在您的心裡,他(她)永遠是是重要的。

  總結:人們都知道爸爸媽媽離婚了最受傷害的是孩子們,這也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是,即使是離婚了也不可以不關心自己的孩子,要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父愛和母愛。(文章原載于《羊誇晚報》、《丹陽日報》、《健康世界》,刊号:2012年3月号,作者:唐若水、陶短房、舒曼,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