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出口綜合征】
常見于35-65歲女性,又稱為臂叢神經血管受壓征,是指在頸部胸廓出口區域,臂叢神經以及鎖骨下血管受到壓迫而引起的症狀。
【臨床表現】
出現頸肩部不适、酸痛,上肢尤其前臂内側、手尺側的麻木以及手部小肌肉萎縮。嚴重時,出現明顯猿手畸形,對手功能造成較大的傷害。
【究其原因】
鎖骨、第1肋骨、胸骨和第1胸椎之間圍成的一個狹窄腔隙。各種原因引起的通過該腔隙臂叢神經和鎖骨下血管,受到刺激、壓迫以後,引起上肢和手疼痛、麻木,稱為胸腔出口綜合征。
【病因】
胸腔出口綜合征的主要病因與先天發育缺陷和急、慢性損傷,懷孕,長期姿勢不佳,重複性損傷有關。
1、先天發育缺陷:
頸肋和第1肋先天發育異常,形成的間隙過小,導緻穿出神經和血管受壓。
2、急性損傷:
常見于車禍、暴力擊打胸廓處,導緻斜角肌與肋骨之間結構變化,導緻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叢神經壓迫。
3、慢性損傷:
長期提拿重物、過度外展上肢,導緻肩帶肌肉、斜角肌肥厚,壓迫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叢神經。
4、懷孕:
孕晚期由于腹部增大導緻胸腔壓力升高,壓迫胸廓,導緻胸廓結構改變,對神經、血管壓迫緻病。
5、長期姿勢不佳:
長期含胸駝背、身體蜷縮等姿勢,導緻胸廓周圍組織結構改變,導緻神經、血管壓迫緻病。
6、重複性損傷:
反複重複性上肢活動,導緻組織磨損,反複磨損刺激神經導緻神經損害緻病。
【鑒别診斷】
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診斷較為困難,需要與頸椎病等疾病進行鑒别。需要進行神經肌電圖、核磁共振、X光平片檢查,以達到精确診斷。
【怎麼應對呢?】
1、保守治療。
一是多懸挂上臂,多注意休息,不要幹重活,慢慢恢複。
二是針灸推拿理療和局部熱療,前面臂作搭肩活動。
部分有效。
三是前前斜角肌内行局麻封閉,試行1個月左右,症狀加重,應行手術。
四是進行姿勢訓練,糾正含肩、駝背,以及加強肩部肌肉力量,改善胸廓的組織結構,減輕對血管、神經的壓迫。
2、手術治療。
切除第1肋骨,前斜角肌切斷術,臂叢和鎖骨下血管松解術、胸小肌腱切斷術,能夠緩解對神經和血管的壓迫,從而使上肢疼痛、麻木消失。
3、微創松解治療。
在肌骨超聲引導下進行精準松解治療,松解神經卡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周必強醫生從醫40年,專注脊柱相關疾病,每周五下午、周六上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神經疼痛MDT和脊柱疼痛MDT專科坐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