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圖源網絡
曆史上有關黃河的詩句多若繁星、不勝枚舉,描寫黃河入海時恢宏氣勢的詩句同樣不在少數,如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和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等。
這些詩句成名于不同朝代,體現了不同的思想内涵,但如果以現代認知去解讀類似的詩句,我們能得到一個明确的信息:它們指向的地點均在山東省東營市。
東營市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是黃河入海的最後一站。每年的7—10月,數以萬計的遊客自天南海北會聚東營,一覽黃河入海造就的壯麗奇景:“黃龍”入海。在黃河入海口,河海交彙,為生物繁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人們在這裡不僅能賞“黃龍”入海,亦能看到萬鳥歸家。
2021年10月22日,山東東營。堿蓬草将黃河入海口的灘塗濕地鋪成“紅地毯”,衆多鳥兒在此流連、栖息。 /圖·視覺中國
每年7—10月,黃河流域迎來伏秋大汛,充沛的降水挾裹大量泥沙彙入黃河,一路自西向東奔騰流轉,并最終經山東省東營市彙入渤海。
受攔門沙和海水頂托作用,渾濁的黃河水一經注入渤海灣便開始同蔚藍的海水碰撞、撕扯,密度較小的黃河水不斷向渤海深處挺進,最終在渤海海面上形成一條泾渭分明的分流線,恰似黃龍入海,翻騰不息。
每年此時,有關東營市“黃龍入海”景觀的報道便頻頻見諸媒體,與其他月份相比,此時的東營市熱鬧非凡。
山東東營/圖源網絡
事實上,除了伏秋大汛時期,黃河和渤海的糾葛從未間斷。隻是黃河在其他月份因為降水量偏小、含沙量不足等原因,在注入渤海時,未能形成“黃龍入海”的奇特景觀。
同時,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投入使用,也使得黃河注入渤海時的含沙量在一定時期内得到了調節,這就造成了“黃龍入海”景觀的規模較往年有所縮減。
不過,在小浪底水庫洩洪時,“黃龍入海”的規模則更為宏大。
不論“黃龍入海”的景觀如何變化,由黃河攜帶而至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不斷沉積乃是不争的事實。有數據顯示,黃河每年的運沙量高達16億噸,其中約有4億噸泥沙留在了黃河三角洲,沉積的泥沙推動黃河三角洲不斷向渤海深處生長蔓延,黃河三角洲也因此被稱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
黃河奔湧,泥沙俱下。/圖源網絡
在這片新生的土地上,與“黃龍入海”景觀一樣引人注目的是成片的堿蓬草。得益于海水和河水的交融作用,耐鹽性極高的堿蓬草在這裡連接成海,鋪設千裡。
秋天,火紅的堿蓬草為濕地披上嬌豔的紅妝,為鳥類打造了一處獨特的栖息勝地。
1992年,國務院批準建立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以保護新生濕地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為我國生态系統的良好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尤以東方白鹳和黑嘴鷗與黃河三角洲的故事最為人樂道。
黃河三角洲是鳥類生活的天堂。/圖源網絡
東方白鹳是我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鳥中國寶”的美譽,其主要栖息地為沼澤、濕地等。東方白鹳喜歡在高處築巢,每年春秋要曆經兩次遷徙,并在遷徙途中不斷尋找合适的中轉點和栖息地。
其中,位于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作為我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濕地生态系統,不僅是東方白鹳遷徙路上重要的“物資補給站”,更是候鳥沿東亞—澳大利亞和環西太平洋兩條遷徙路線遷徙時的中轉站、覓食地和繁殖地。
在東營市上空,每年都能看到數百萬隻鳥遷徙的身影,它們行至黃河三角洲附近歇腳覓食、繁衍生息。/紀錄片《大河息壤 濕地天堂》截圖
在東營市上空,每年都能看到數百萬隻鳥遷徙的身影,它們行至黃河三角洲附近歇腳覓食、繁衍生息。在這裡,豐富多樣的魚、蝦、蟹、貝等為候鳥提供了覓食的天然場所,成片連天的蘆葦揚起的萬頃白波則為它們提供了庇護場所,不少東方白鹳更是直接在東營市安營紮寨,從候鳥變成了留鳥。
東營市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位于東營市内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容納的鳥類種類已達371種,而這一數據在該自然保護區設立初期僅為187種。
數字變化的背後離不開東營市對濕地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被譽為“濕地精靈”的黑嘴鷗是這一治理結果的直接見證者。
紀錄片《航拍中國》截圖。
比如,外來入侵生物互花米草曾大肆侵占黃河三角洲的灘塗,使黑嘴鷗的栖息地銳減,但随着東營市聯合有關單位對濕地内的互花米草展開有效治理,包括黑嘴鷗在内的衆多鳥類重返黃河三角洲,成為了黃河三角洲的家庭成員。
對于原生植被,保護區則進行了重點保護。例如,為了減少近年來人類活動給堿蓬草生長帶來的不利影響,東營市對鹽地進行了修複,并投入人力保護濕地生态,提高補種、新種的堿蓬草的存活率。
此外,人工輔助鳥類繁殖也為鳥類在東營市安家提供了保障,工作人員不僅在保護區内搭建了人工巢,還修建了繁殖島。
正是由于不斷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路,東營這座依河而生的城市,才擁有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旖旎的自然風光。在這片“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上,“黃龍”入海、萬鳥歸家的奇景日日都在發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