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戴越
24年前,年僅16歲的魯文貴應征入伍,自此他得以走出山村,也開啟了自己的消防生涯。
“我最開始的初衷就是覺得當兵生活條件會好一點,有白米飯吃,有磚瓦房住。”魯文貴說,随着時間的推移,他漸漸真正熱愛上了消防事業,“能為老百姓多做些實事。”
如今,魯文貴已擔任貴州黔南州消防救援支隊長安路特勤站站長助理。24年來,他累計參加滅火救援戰鬥1000多場,搶救遇險群衆200餘人,疏散1100餘名群衆,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5次,個人三等功2次。
除了滅火救援任務,魯文貴愛學習肯鑽研的性格,讓他成為了消防領域内有名的“裝備大師”。不僅能維修隊裡的消防設備,還能結合消防員在救援實戰中碰到的難題難點,開動腦筋創造發明出一系列實用有效的“新玩意”,有效帶動了貴州省消防裝備的革新進步。
魯文貴工作室中整齊地碼放着各類工具。 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戴越
山裡娃成消防尖兵
1982年,魯文貴出生在雲南昭通一處偏遠的山村,家境貧寒的他念完初中就早早辍學。“我當時就是天不亮就上山種地,天黑回家睡覺”。魯文貴想改變自己的命運,1998年,16歲的魯文貴參軍入伍,成為了一名消防員。
“起初,我隻是為了改變我自己的命運,謀求更好的生活”,魯文貴告訴澎湃新聞,但随着對消防工作的了解,他真正熱愛上了這份事業。
但熱愛也伴随着挫折。魯文貴回憶,剛入伍時,他空有幹農活練就的一身蠻力卻不知怎麼用,無論是在隊列訓練中,還是在體能業務上都和其他戰友比起來差得很遠。
他記得,第一次走上火場時,甚至因為緊張連水槍都沒抱住,還受到了隊領導的嚴厲批評。“我想着不能掉隊,不能丢消防員的臉。”,魯文貴從那時候開始了對自己的嚴格訓練,“一個動作,别人練一次,我就練十次,練一百次。”通過努力,他逐漸成長為全省消防救援隊伍裡的滅火救援尖兵。
2005 年 10 月,在一起廢棄汞礦洞救援中,在面對劇毒和多處塌方的環境,魯文貴先後3次主動請纓下洞。魯文貴記得,洞内最高處不到 1.5 米,通過洞内最矮的地方時,他和戰友們不得不取下呼吸器,就這樣艱難爬行了 20 米多,終于找到了失聯人員。整個救援曆經了10 多個小時,最終成功将 3 名遇難人員轉移到洞外。
24年來,魯文貴累計參加滅火救援戰鬥1000多場,搶救遇險群衆200餘人,疏散1100餘名群衆,搶救和疏散各類物資上千萬元,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5次,個人三等功2次,被評為滅火救援尖兵、貴州省“我最喜愛的人民警察”等榮譽。2020年11月,被應急管理部表彰為“第五屆全國119消防先進個人”。
魯文貴展示他發明的泡沫液轉輸裝置。
維修裝備為隊伍節省近百萬
魯文貴還是貴州消防隊伍中的“裝備大師”。他精通各種消防設備的維修,“前一陣我還和女兒開玩笑,你老爸除了飛機,什麼都會修。”魯文貴驕傲地說。
在黔南州消防救援支隊内,有一間“魯文貴工作室”,這方小天地正是魯文貴大顯身手的地方。工作室操作台下面,堆放着水泵等消防設備,“這都是州裡其他隊伍送來讓幫忙修理的。”魯文貴告訴澎湃新聞,“我在一線二十多年了,這些設備常見的故障點我都比較清楚了,各種‘疑難雜症’我都見過。”如果這些設備都送到廠家去維修,不僅費用高,時間還慢,還會耽誤設備的使用。
魯文貴的“徒弟”,黔南州消防救援支隊裝備技師王少紳向澎湃新聞舉了一個現實的例子。上個月,他們在進行全州的消防設備巡檢時,發現福泉市某消防站的一輛消防車水泵出現了故障。“這個水泵如果拆下來送到廠家去修,要耽誤很久才能修回來,花錢不說還耽誤使用,如果讓廠家派人過來修,一趟至少要兩三萬塊錢。”後來在魯文貴的帶領下,四個人隻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就修好了故障水泵。但其實這項工程并非易事,拆卸、理線、打膠、安裝,每一個環節都不得有誤,“上百個螺絲、七八十個線路接頭、十幾根軟管,哪個都不能裝錯。”
黔南州消防救援支隊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魯文貴先後幫助3個地州市50個消防救援站開展裝備巡檢服務,修理完善裝備500餘件,為貴州消防節約經費約90萬餘元。
能有這項本事,得益于他的熱愛和多年的學習積累。魯文貴告訴澎湃新聞,“以前網絡不發達的時候,我就去隊伍附近的技校找老師學,現在網絡發達,我就上網學習,看一些視頻”,以前休探親假時,他甚至曾經放棄假期,實地前往設備廠家學習維修知識。
“我現在歲數大了,體能啊、身體素質啊都不如年輕人”,魯文貴向澎湃新聞表示,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揮自身特長繼續為消防事業做貢獻。
魯文貴耗時9個月,制造出的多功能運輸車。
不僅會修還能發明創新
澎湃新聞了解到,這位“裝備大師”不僅有維修的本領,還經常搞些發明創造。
20年前,魯文貴在一次滅火任務中,不慎被水帶接口外露的鐵絲劃傷了手臂。“那時候的水帶都是那樣的,我就想着,怎麼就不能把鐵絲套住呢?那樣就不會傷到消防員了。”
魯文貴把這個想法加以實踐,他先是用膠帶纏住,後來發現膠帶無法承受水帶和地面的摩擦,後來他選擇了用就熱水袋的内膽,“把它紮起來纏住,又能保護手,還能減少(水帶)磨損。”
他沒想到,自己的這一小舉動竟然獲得領導的表揚,“這是我第一次做改造,領導的表揚對我鼓勵很大,我後來才會堅持做這個事”。
正如第一次那樣,魯文貴後來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為了解決消防員在實戰中碰到的問題難點。
2015年4月,福建漳州古雷石化發生大火,細心的魯文貴發現現場泡沫輸轉極為不便,消防員們需要将泡沫液利用人力搬運至消防車頂進行灌裝,費時費力,“一桶泡沫液400斤,需要4到5個消防員才能搬運得了,轉運一桶要一個小時”。他想着,如果泡沫運輸更快,那麼救援行動就能更好開展。
于是,魯文貴就想發明一套裝置改善泡沫轉運環節,利用氣壓提高轉運效率。最初,他使用廢舊的空氣呼吸器接頭、氣管和泡沫桶桶蓋做出了一天裝置,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用的時候要麼漏氣,要麼接頭開裂”。
但他沒有放棄,經過不斷的總結和實驗,最終成功研發制造出了泡沫輸轉裝置,實現了利用壓縮空氣将泡沫桶内泡沫原液輸轉至泡沫罐内,使得效率比人力轉輸提高了30倍。在2015年10月原公安部消防局組織的滅火救援裝備“小革新、小發明、小創造”活動中,榮獲大賽最高獎項,并獲得發明專利。
前不久,魯文貴研發的履帶式多用途物資運輸車也成功落地,解決了基層消防站複雜環境運輸能力不足的問題。“從設計到組裝到改良,這個車整整用了9個月”。車輛重量輕、體積小,“放在消防車上就可以”,可載重400公斤及兩名戰鬥員,采用履帶式的行走裝置,越障能力出色,最大爬坡度達45度,在車體上設置後車廂和前裝載箱,裝載救援物資和設備,可以快速實現裝備和人員的輸送。
幾年來,魯文貴還研發了手動水帶卷盤、半自動水帶卷盤機等,方便消防員在完成滅火工作後收卷水帶,“用我的工具,收卷一盤20米長得水帶5秒鐘就夠了。”魯文貴向澎湃新聞介紹,“一盤20米長的水帶約13公斤,沾了水之後會更重,消防員用人力收卷會很累。”
魯文貴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為了幫助消防員更安全更有效地執行任務。值得敬佩的是,魯文貴曾拒絕多家廠商購買專利的商談,把所有的研究發明和專利項目無償向全省推廣,投入基層一線使用。
貴州省消防救援總隊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這一舉動為全省消防救援隊伍節約裝備經費100餘萬元。
責任編輯:胥輝 圖片編輯:張同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