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綠色發展不僅需要稀土金屬等特殊的金屬(元素)材料,而且還要發展節約型産業經濟。
這意味着需要循環利用自然資源。
現實生活中,智能手機、電動汽車電池、電腦和其他很多東西;甚至實現生産制造節能、減重、降容等方面,都離不開镨钕、镝铽等稀土金屬。
因為供應格局及其價格問題,業内人士表示應該節約利用這種昂貴的資源。雖然動機不一定純粹,但其目标及其可能的結果有利于行業可持續發展。
比如在稀土價格上漲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一些無重稀土钕鐵硼、減钕量磁鐵的技術——據稱有些驅動電機的應用因此欲回歸至使用鐵氧體材料的磁鐵,另一種說法稱日本企業已經成功地降低了稀土金屬的比例。
但這些技術并不能廣泛推廣應用。畢竟元素的秉性,用則達其效,不用則無。
考慮循環利用(回收)吧。
有一條适用于回收的經驗法則:回收的原材料越純,效果越好。這就是為什麼在加工稀土金屬過程中形成的研磨粉塵可以簡單而成功地回收。
不過,應用稀土金屬元素的钕鐵硼等功能材料不像鋼鐵那樣“單純”。
在一種材料或産品中稀土元素像“維生素”和“味精,它起着關鍵而精準的作用,而在多數産品中的含量非常少。
這意味着什麼呢?——在多數情況下,回收不具經濟性。
這種的情形很難對投資産生吸引力。而我們又已經意識到綠色發展、碳中和的實現過程中,循環利用(回收)的環節不可或缺。
那又該怎麼辦呢?——參考下述的兩條原則:
(1)重要性大于經濟性
(2)從規模中求效益
可能還有這樣的疑問——回收過程的二次污染呢?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循環利用隻有拆卸和化學或化合(熔融)這兩個主要環節,我們欠缺的還是創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