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龜和幼龜的飼養方法
稚龜和幼龜的飼養方法
一、稚龜的飼養
剛出殼的稚龜比較嬌嫩,不宜直接下池,可先讓其在細沙上自由爬動,待臍帶幹脫收斂後,軀體由卷曲變為平直時,再将其放入室内盆、皿中暫養。頭一兩天的稚龜因卵黃尚未被吸收盡,不需攝取外界營養。兩天後開始投喂水蚤蚯蚓、熟蛋黃,一日投喂數次,每次以吃飽和下次投時無剩餘為度,過兩天後開始投喂絞碎的魚、蝦、螺、蚌并摻有少量的米飯、麥粉等混合飼料。每天換水,保持盆内清潔。
室内暫養幾天後,就可轉入稚龜池飼養。入池前要用藥物消毒。放養密度每平方米不超過80隻。飼料要求精、細、軟、鮮,以動物性的魚、蝦、螺、蚌、畜禽内髒等為主,輔以植物性的瓜類、蔬菜及麥麸等。有條件的最好投喂蛋白質含量在40%左右的人工配合飼料。
稚龜池水深一般20~30厘米,養殖中要定期用藥物對池水或稚龜消毒,以防病害發生。
進入10月後,當水溫下降到15℃時,有加溫養殖條件的應及時轉入溫室養殖。無加溫設備的,應采取越冬措施,如室外池薄膜覆蓋保溫法:先在池内放入泥沙,澆上水,使泥沙濕潤,以手能将泥捏成團,不出水,又能使稚龜能占入泥沙為度。越冬期間不用喂食,但當泥沙過于幹燥時,要适當灑水,以維持必要的濕度。氣溫過低時,可在泥沙上面加蓋稻草保溫。
二、幼龜的飼養
目前幼龜大多采用加溫養殖,每年10月水溫下降到15℃時,将15克左右的龜轉入加溫室内養殖口加溫方法可采用溫泉水、工廠餘熱水或鍋爐加溫均可。水溫最好控制在28℃~30℃。養殖池大小、形狀、加溫設備均可參照甲魚加溫養殖設備,但應多設置一些休息台。
幼龜的放養密度一般約30隻/平方米。最好用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要在40%左右,日投飼量約占3%~5%。飼料中要經常拌入一些瓜、葉菜類的青料,并絞碎或榨成汁均可,同時,還應定期加入一些内服藥物防病,每日上午8~9時,下午4~5時,各投喂一次,每次投量以吃飽且無剩料為準。
幼龜加溫養殖時,每三至五天應換水一次,注入新水前,要先除掉池底殘餌,以保持水質清潔。每次換水時,投入水與放出水的溫度相差一般不超過3℃,換水量為水體總量的1/3。如果全池換水,池底應沖洗幹荊每周還要用生石灰水全池潑灑和定期藥物消毒,以達到改良水質、殺菌防病的目的。
稚龜越冬後或到第二年春天就進入了幼龜飼養階段。幼龜養殖是指稚龜第一次越冬後到第二次越冬前的養殖,包括2齡龜和3齡龜的養殖。每年的4月上旬,當水溫達到15度左右時幼龜開始攝食,幼龜應按不同規格分級飼養,将個體大小一緻的幼龜放入同一池内飼養,以免造成弱肉強食,二極分化,抑制較小幼龜的攝食與生長。一般每平方米放養2齡幼龜20—30隻,3齡幼龜1O—20隻。
三、飼料與投喂
從龜的飼料來源上分,烏龜飼料有三大類。動物性飼料有魚、蝦、螺獅、蚌、蚯蚓、蠅蛆、蠶蛹、昆蟲及多種動物的内髒等;植物性飼料有瓜皮、甘薯、麥粒、稻谷,嫩葉、浮萍、玉米、豆餅等;人工配合飼料則按幼龜的營養生理和生長需求進行人工配制,一般粗蛋白要求30%——40%。投喂飼料種類應依當地資源而異,動物性飼料來源廣泛的地區,則可用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以7:3混合喂養,動物性飼料來源困難的地區,則可投喂配合飼料,它不受自然條件影響,易保存,投喂方便。飼料要新鮮适口。不能投喂腐爛變質的飼料,較小型的飼料如蚯蚓、小蝦、小魚、蠅蛆、蠶蛹等,可直接投在離水約2厘米的食台上;較大型的飼料如動物内髒、蚌肉、魚等則剁碎後投喂。配合飼料要拌濕、揉和使之柔軟且富有粘彈性後再投喂。植物性飼料可直接投喂,亦可絞孵碎或榨成汁後拌入動物性飼料或配合飼料中。在适溫季節每天投喂2次,上午8—9時,下午4—5時投入量占幼龜總重的10%一15%(鮮重),配合飼料為2%一5%;在非适溫季節(非攝食旺季)每天投喂1次,上午10時左右,投喂量為适溫季節的一半。
四、飼養管理
要求池水呈黃綠色,透明度25—35厘米。因池較小,水質容易變壞,尤其在夏季氣溫高,龜攝食量大,排洩物多,極易造成水質污染。因此,每10天左右排掉水體1/3網低層水,在加注新鮮水,以保證水質清新。另外每2O天左右按每畝水深1米計算用15公斤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以改良水質。高溫季節,室外池的上方需搭涼棚遮蔭。做好幼龜的防逃和防敵害(老鼠、蛇等)工作。保持環境的安靜,特别是投喂後1小時以内。每天清除殘餌。沒有控溫條件下,當水溫降到20度左右時,要做好越冬前的準備工作;盡可能多投喂一些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的飼料,如動物内髒、蚯蚓、蠶蛹、蝸牛、魚、蝦等;池水保持在0.9米以上,在池上方搭架,鋪設塑料薄膜或稻草保溫。瓦與水平面成25—30度角把産卵場與親龜池連通;在池一邊建産卵場要求堤坡度25—30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